高質量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
全方位譜寫關心下一代工作新篇章
山西省臨汾市隰縣關工委
隰縣位于晉西呂梁山南麓,屬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總面積1415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91個行政村、351個自然村,總人口10.7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今年實現脫貧摘帽。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單位合力推進,縣關工委主任解紹亮率先垂范,帶領縣關工委一班人和5000多名五老,扎扎實實為青少年辦好事辦實事,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在當地影響頗佳,“有事找關工委”成為全縣男女老少的口頭禪。多年來關工委工作持續領先,突出特點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依靠黨建帶動,構建大關工格局
隰縣關工委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的最大能量,千方百計把關工委工作融滲到全縣各單位,促進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成員單位率先垂范,縣直單位密切配合,關工委積極作為,社會團體融合,志愿團隊共建,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大關工格局。建成了縱橫交錯的關工委網絡,實現了關工委組織全覆蓋。
1. 抓實一條主線,抓好四個系統。縣關工委積極努力、主動作為,縣委先后下發《關于開創關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和《關于創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縣的意見》的文件,召開“隰縣縣委創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縣動員大會”??h委書記寫文章,作指導,提要求,做表率,并在省市報刊發表,推動全縣關心下一代工作上新高??h鄉各級黨組織借勢發力,全面啟動;縣直屬工委、國資工委、教育工委、工商聯等四大系統積極聯動,縣委跟緊督查促動。共建起各級關工委259個,其中鄉鎮關工委8個,農村關工委91個,社區關工委3個,機關事業單位關工委86個,企業學校關工委71個。
2. 統一關建標準,統領關愛行動。關工委組織全覆蓋后,統一標準,全部達到“十有”目標:一是建班子,確定到人,關工委主任全部由黨組織負責人兼任。關工委內部設立資料科、宣傳科、督查科、辦公室。二是建隊伍,全員登記。組建起5545人的五老隊伍。三是定制度,遵循有規。建立了學習制度、培訓制度、會議制度、工作制度、檢考查制度等。四是建陣地,確定活動場所。五是掛牌子,樹起標志。六是設制記錄簿。七是建立文書檔案。八是有影像視頻資料。九是有圖書閱覽室。十是有特色,有活力。
3. 規范管理機制,健全管理體系。一是班子目標責任制。關工委工作納入了全縣黨政總體規劃,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人員有編制,經費有保障。二是分期分批培訓制,對全縣各級關工委班子定期培訓。三是班子成員交替制。形成新老交替,進出有序的動態管理機制。四是功勛人員嘉獎制,完善評比檢查獎勵辦法。
二、整合社會資源,創新關愛機制
關工委圍繞“十百千萬”工程,建立工作機制。一是落實政府救助機制。根據民政、婦聯、團委、工會、文明辦、扶貧辦等單位的相關規定,與相應的救助對象相對照,為58名孤兒和事實孤兒辦理了每月600元的民政救助手續,為385名考入大學的困難新生聯系了320多萬的扶助資金。二是建立長效救助機制。發動愛心企業,聯絡愛心人士,搭建救助平臺,溝通救助橋梁,千方百計為孩子尋求愛心救助資源,每生每月300至600元不等,按月打入關工委為孩子開設的專用賬戶,直至完成學業。截至目前已發展救助者123名,有機關事業單位,有個體工商戶,還有縣委政府的領導同志,被救助對象128名。救助時間最長的已達八年。有些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送走第一批救助者,又接手救助下一輪。有的救助者喪失救助能力后由關工委重新聯系新的救助人接續連助??h委要求每名黨政領導和縣直機關單位、企業帶頭救助特困兒童?,F在全縣共有68個單位和個人參與救助關愛活動。臨汾、太原、天津、北京、江蘇、直至團中央、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外省外籍愛心人士和隰縣籍在外地工作的、曾在隰縣插隊的58名同志慕名而來。形成了一個扶貧關愛救助集團,累計籌措資金1500多萬元,受助對象12000多人。關工委收到感恩者送的錦旗88面、牌匾112塊、感謝信400多封,互贈慰問品價值10000多元。感情越來越深,事業熱烈旺盛。三是建立實用性救助機制。發動機關、學校、工商戶、小企業,為孩子們捐款捐物。武裝部、婦聯、團委帶頭捐贈被褥、書包等學習用品。意爾康鞋店捐助皮鞋,姐妹發廊義務理發,圖書館免費發放讀書卡,縣醫院開通孤兒就醫綠色通道,新華書店送贈圖書,波司登服裝捐贈衣服,艾萊依捐助羽絨服,亨得利眼鏡店免費配眼鏡,城建部門幫助維修房子等等。臨汾市萬家福超市一次捐送150名孩子15萬元,中國銀聯兩次捐助119名殘疾貧困兒童3萬多元,臨汾金百豐新能源公司五次捐款8萬多元,省市縣駐村工作隊及其駐村干部、村官都在村里為貧困青少年捐資捐物。獻愛心的隊伍越來越多,救助內容越來越廣。為了增強救助者與被救助者之間直接聯系,我們為需救助兒童發放了關愛卡、圖書卡、診療卡等證件,給救助單位贈送了“青少年關愛之家”光榮牌匾,對愛心人士贈送了“愛心榮譽牌匾”。四是建立精神救助機制。針對一些孩子因各種原因情緒低落,思想消沉的問題,我們安排他們參加“中華魂”讀書活動演講賽,帶領有服刑父母的孩子去監獄探視親人,安排專人為孩子輔導作業,補習文化課。逢年過節給他們買衣服,發禮品,送壓歲錢。千方百計激發他們的興致,增強生活樂趣。五是建立完善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結合教育機制。關工委建立五老網吧監督員隊伍,配合有關部門取締無證網吧,建立了88個校外輔導站,創辦了29個兒童管護中心,對孩子們管教,管學,管生活。使孩子校內有人教,校外有人幫,校內校外結合,健康快樂成長。六是創建農村“雙帶”青年培養機制。縣關工委為縣職教中心關工委與鄉鎮村關工委搭橋掛鉤,與農、林、果部門聯手,開展對農村“雙帶”青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村青年開創創業園。聯系農村信用社關工委幫助資金扶持。依托電商科技公司關工委的互聯網平臺培訓農村青年創辦產業合作社,在網上推銷農產品。培養“雙帶”青年110多名,表彰嘉獎優秀“雙帶”青年28名。
三、傳承紅色基因,培根鑄魂育人
廣大青少年在成長的征途中,既要有充足的體能營養,又要有豐富的精神之鈣。我們把“中華魂”讀書和“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主題教育深度融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
1.依托紅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隰縣是一個革命老區。紅軍東征、午城戰役、晉西革命等黨史國史場館20多處,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教育基地。先后開展傳承教育活動80多場次,受教育青少年10000多人次。
2.收集紅色資料,編寫紅色書籍。革命老區有豐富的紅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組織五老到檔案館查找,去史志辦翻閱,去紀念館訪問,請知情人士回憶,將收集到的紅色資料整理成影像和文字材料,編輯成講稿、故事和教材,組織五老宣講團巡回給青少年宣講,先后給青少年宣講15場次。
3.紅色基因故事,滲透課堂教學。我們把“中華魂”讀書和“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主題教育深度融合,寓紅色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孩子們感受深刻,收獲明顯,效果獨特。
4.提升校園文化,傳承家風家訓。為把習總書記關于“重視家風、重視家教、重視家風”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我們向全社會征集優秀家風家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內容。鑲嵌在櫥窗版面,裝飾在走廊墻壁,培養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豐富了下一代的教育內容。
5.開展系列活動,踐行紅色基因。為深化傳承紅色基因教育,開展了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故事會、演講賽、征文選、書畫展等系列活動。舉辦故事會68場、演講賽59次、書畫展15次,征集優秀書畫作品400多幅、征文280多篇。
6.壯大宣講隊伍,爭做紅色傳人。在傳承紅色基因活動中,全縣共聘任紅色宣講員389人、五老校外輔導員288名、優秀家風家訓宣講員23人。感黨恩、頌黨恩,跟黨走的濃厚氛圍在全縣青少年中已經形成。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