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五老情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關工委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下,全縣人口23.2萬人(黎族11.7萬,苗族1.56萬),其中未成人3.62萬,是一個黎族苗族的聚居地,也是國定貧困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關工委和省關工委的指導和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瓊中縣關工委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關工委的工作部署,通過“黨建帶關建”、搭建工作平臺等工作方法,推動全縣關工委的各項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2015年被海南省委組織部評為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
一、“黨建帶關建”,開創工作新局面
(一)加強組織建設。2012年,縣關工委就基層組織建設問題主動為縣委獻謀獻策,爭取縣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關工委組織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鄉鎮、村(居)委會、學校以及關工委成員單位要建立關工組織,并落實辦公場所、辦公經費、建章立制。在這個文件的推動下,全縣已在縣、鄉、村委會(社區)建立了三級關工委組織,規定鄉鎮的關工委主任由其黨委副書記擔任,村委會由村支部書記擔任。全縣關工委組織由2012年以前的33個發展到了目前的160個,實現了縣、鄉鎮、村(社區)、學校關工組織全覆蓋,其中89個被評為全國、海南省和縣“五好關工組織”,占比55%;著重把那些政治素質高、熱心公益事業、能說會寫的“五老”人員吸收到各級關工委隊伍中來,努力建設一支精干的隊伍,“五老”志愿者由2012年的800多人增至現在的1600人,此外,縣委曾先后兩次對縣關工委領導班子及時進行了調整充實。與此同時,辦公條件得到改善。縣關工委辦公室配有專職干部3人,設定為副科級參公單位;辦公室面積由原來的18平方米增加到50平方米;公務用車以及其他辦公設備一應俱全;財政預算工作經費逐年增加,鄉鎮關工委工作經費從無到有,2017年后每個鄉鎮增加到2萬元。駐會“五老”及各教育團正副團長也有了適當的工作補貼,并享有與在職人員同等標準的出差補助。
(二)建立“黨建帶關建”工作機制。2019年初,為進一步推動“黨建帶關建”,縣關工委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主動為縣委起草了《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關于加強以黨的建設帶動關工委建設工作的意見》,縣委以瓊中辦(〔2019〕79號)下發,文件就加強黨委對關工委工作的領導責任,建立了“黨建帶關建”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部門配合,優勢互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體現了五個統一:即各級黨組織對關工委實現統一領導;工作統一部署;檢查統一指導;考評統一獎懲。
(三)搭建溝通平臺,創新工作方法。以前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各有關單位之間存在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如何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到勁往一處使?縣關工委從2012年以來向縣委建議,分別成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領導小組”、“指導城鄉青年創業致富領導小組”、“家長學校督導小組”、“青少年聯席幫教協調領導小組”、“家風家訓專題活動領導小組”共五個工作平臺。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領導小組”,成員由縣教育局、團縣委、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等5個有關單位主要領導組成。領導小組每年召集成員單位至少召開2次工作協調會,研究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協調重要工作事項。五個領導小組的建立,搭起了職能部門和關工委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工作平臺,為開展各項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圍繞黨政中心,緊扣教育和關愛主題,關心下一代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一)多措并舉,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是關心下一代工作永恒的主題。近年來,縣關工委先后在全縣青少年中開展“三愛”、“兩史”、“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和“騰飛中國 輝煌70年”等系列主題教育。
1. 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教育下一代。充分利用位于本縣紅毛鎮的“白沙起義紀念園”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這兩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是講好國興故事。瓊中是黎族人民領袖王國興的故鄉,縣關工委經常采取多種形式向青少年學生宣傳王國興領導“白沙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對派、主動尋找共產黨的事跡,教育后人聽黨話跟黨走。二是經常組織青少年學生參觀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講述瓊崖工農紅軍“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艱苦歷程。據統計,2016年以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共開展各種宣傳活動105場次,受教育人數 32000多人次。
2. 利用各種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縣關工委都主動協調縣教育局關工委在中小學校中積極開展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講座、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全縣19所學校1.1萬學生(人次)受到教育。利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邀請兩位日軍侵略時期被迫充當勞工的幸存者,向青少年學生講述他們所經歷的悲慘遭遇,教育下一代勿忘國恥。
3. 編印愛國主義教育讀本。編印了《古今讀書勵志小故事》、《中國夢必圓》和《小故事大道理》等三種愛國主義教育讀本,分發各中小學校。
(二)圍繞中心,助力脫貧奔小康
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為瓊中縣摘掉國定貧困縣帽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利用工作平臺,主動參與幫扶。利用“指導城鄉青年創業致富領導小組”這個工作平臺,主動參與扶貧工作。一是會同縣農業局、縣科協等8個有關部門先后下到全縣10個鄉鎮開展了入村進戶的調查摸底,詳細繪制“瓊中縣貧困農村青年情況統計表”,為開展幫扶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二是會同成員單位,到全縣各鄉鎮組織600多位農村貧困青年召開座談會。了解并幫助他們解決在發展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困難。三是積極參與檳榔黃化病防治工作。檳榔是我縣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8 年初,縣關工委了解到灣嶺鎮、和平鎮等5個鄉鎮的檳榔患有傳染性很強的黃化病,縣關工科技團會同縣農業局等有關部門的同志多次下到灣嶺、和平等4個鄉鎮12個村委會,就如何防治檳榔黃化病開展實地技術指導,使全縣檳榔黃化病得到有效控制,就這一項,全縣農民當年增收近7億元。
2.建立培訓基地,培育青年人才。為解決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缺技術”的問題,2015年來,以“五老”科技工作者為主干,分別在灣嶺鎮、長征鎮、紅毛鎮建立了科技幫扶青年創業培訓基地。共舉辦檳榔種植、養蠶、養鵝等各類種養技術培訓168期,培訓農村青年8600多人次,為青年發展經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如以種桑養蠶為主要收入的灣嶺鎮嶺腳村,2016年人均收入10927元,比培訓基地成立前的2015年增長了35%。
3.利用典型帶路,引領人才發展。針對貧困青年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通過發揮致富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教育引導貧困青年走勤勞致富道路。一是收集全縣陳顯云等23名城鄉青年科技創業致富典型事例匯編《城鄉青年創業先鋒》一書,發到各鄉鎮農村貧困青年,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二是兩次組織劉松應等30位勤勞致富典型到各村委會向農民介紹致富經驗。
(三)創新方法,推動家庭教育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家庭教育,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利用網絡等新媒體開展家庭教育。2016年來,縣關工委注冊成立“瓊中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微信群”和“瓊中縣教育局家長學校工作群”,成員為全縣各級關工委“五老”和家長學校老師,把家庭教育的好經驗、好課程,由各家長學校老師轉發至本校家長群,供廣大家長學習和借鑒
2.播放電視講座,傳播良好的家教家風。今年初,縣關工委通過定期播放電視講座的形式,挖掘傳統文化和良好家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家風家訓專題活動領導小組”工作平臺,聯合制作《瓊中縣家訓家風教育方案》,邀請教育專家、老師授課,授課內容有篤學、守法、感恩等,規定每月15日播放,節目自6月15日在縣電視臺播出以后,深受廣大干部群眾的好評。
3.以扶貧夜校為載體,開展家庭教育。2017年以來,縣關工委與縣教育局、婦聯等單位利用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在全縣各村開展家庭教育走進扶貧夜校活動,由各家長學校老師深入鄉村向廣大家長宣講如何教育小孩、教育發展脫貧政策等知識。如2018年6月4日,縣關工委聯合灣嶺鎮關工委、烏石學校到灣嶺鎮來浩村委會開展主題為“老師最想對家長說的20句話”家庭教育講座,很受家長歡迎。據統計,全縣各家長學校利用扶貧夜校開展家庭教育240多場次,參加的家長7200多人次,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關工委的充分肯定。
(四)傾情關愛,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長
1.深化毒品預防教育。通過發放禁毒資料、禁毒知識咨詢、填寫禁毒調查問卷等形式,宣傳禁毒的法律法規和吸毒、販毒的危害性。在全縣中小學中開展禁毒電影進學校宣傳活動,共放映30天,累計觀影師生約15000人,累計觀影時長高達2600分鐘,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2018年全縣新增吸毒人員同比減少86%,強制戒毒人員減少81%;2019年新增吸毒人員同比減少14%,強制戒毒人員減少61%。
2.關愛弱勢群體。一是重點幫助輟學兒童重歸學校。深入各鄉鎮調查小學生輟學情況,近幾年共幫助11名輟學兒童重歸校園。二是關愛留守兒童。縣關工委關愛團聯系縣團委、婦聯、教育局和鄉鎮對全縣留守兒童進行模底調查,一方面借鑒外地作法,一方面結合本縣實際,在紅毛希望小學、烏石學校等創辦了兩所“兒童之家”,為25名留守孩子們創建了一個有陪伴、有家有愛的活動中心。三是為困境青少年捐贈財物。2018年,全縣共幫扶困境青少年56人,捐贈金額3.2萬元;捐贈愛心書桌椅1066套,文具200套,價值37500元。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