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曲阜市以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為目標,充分發揮“五老”優勢,協調發揮部門作用,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為全市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凝聚一個合力,形成共同關愛局面
堅持“政府推動、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原則,不斷強化組織網絡建設。成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將任務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具體落實到每個成員單位和責任人,建立了關工委主任、副主任聯系鎮街,成員單位、鎮街聯系學校、村居等制度。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大造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輿論氛圍,發放《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動員社會力量,加入關愛隊伍,參與關愛活動。形成了關工委統籌協調、部門協同服務、志愿者社會關護、家庭溝通監護的全社會關愛的良好局面。
夯實三個基礎,關愛網絡全面覆蓋。
積極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網絡,確保關愛工作全覆蓋。構建一個網絡,夯實家庭教育基礎。成立市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1處,設立咨詢站、輔導站9處,建設各類家長學校343所。招募了一批由“五老”和社會熱心人士組成的家庭教育志愿者,組建了有58人組成的家庭教育志愿者講師團,他們深入學校、深入鎮街、深入農村,廣泛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知識培訓200余場次,組織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等監護人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建好兩個檔案,夯實關愛工作基礎。建立學校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數據庫;建立村級檔案。以“四點半學?!?、留守兒童活動站為依托,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村級留守兒童家庭情況數據庫,使關愛工作有的放矢。組建三支志愿關愛隊伍,夯實關愛服務基礎。組織各學校少先隊輔導員、班主任教師以及熱心的老教師成立校內志愿者關愛隊伍,組織法律專家成立青少年維權專家服務團隊,組織熱心“五老”成立專項關愛團隊。及時更新調整市級法治宣講、革命傳統宣講、科普輔導、家庭教育、才藝輔導五大關愛團組成人員。村居(社區)普遍成立關愛分團,把具備特長的“五老”吸納到隊伍中來。充分利用“四點半學?!?、留守兒童活動站等平臺開展關愛活動。
搭建四個平臺,關愛質量全面提升
搭建留守兒童活動專業關愛平臺。建立了27所留守兒童活動站和10所婦女兒童家園,高標準配備了電腦、體育器材、圖書等設施。組織“五老”、青年志愿者、村優秀黨員干部,通過活動站開展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和心理撫慰等關愛幫扶活動。設置留守兒童“溫馨話室”,定期組織留守兒童與在外務工父母電話、視頻,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心靈距離。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時疏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幫助“留守兒童”正確認識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搭建社會服務平臺。推進“170社會學堂”建設。針對中小學生一年170天課外時間的特點,在調研、座談的基礎上,從準入資格認證公開、師資規范、業務培訓、資源整合高效化利用、社會志愿者參與、功能室標準提升、行業協會組建等方面入手,不斷改進完善,使“170社會學堂”管理上更加規范,功能服務上更加完善,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突出發揮“五老”作用,組織有才藝、有愛心、有熱情的“五老”為學堂管理和留守兒童教育提供義務服務,在留守兒童的思想引導、學習教育、才藝提升、愛心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強化村級留守兒童教育陣地。在村居成立“留守兒童之家”,按照就近組合的原則,組織各中小學校成立“周末合作學習小組”,將學生周末、節假日空閑時間有效管理起來。創新“四點半學?!苯ㄔO,借力“樂和家園”,掛牌成立“四點半學?!保蒙鐓^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現有場地資源,開辟滿足“四點半學?!惫δ苄枨蟮幕顒訄鏊?。輔導老師由“樂和家園”招募的青年社工和社區征募的“五老”志愿者共同組成。在組織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文明禮儀、興趣小組、社會調查、心理健康等各項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建設校內關愛平臺。在學校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在有條件的學校建設了學生公寓,讓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由專門的教師或學校關愛團的退休老師負責,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上引導、心理上疏導,學習上關心,生活上照顧。成立“義務愛心班”,每天由志愿者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習上有困難的留守小學生無償輔導,效果顯著。在中小學校掛牌成立儒風少年國學課堂,傳授傳統文化及儒家思想,培養他們國學素養和個人道德修養,使他們知禮、誠信、感恩,為留守學生的思想引導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建立現代化溝通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架起溝通留守學生和家長的橋梁。一些中小學建立了“飛信彩虹橋”,一些學校開通了“QQ親情視頻專線”,讓留守兒童不出校門就可以和父母見面聊天;實行“三個一”活動,即“每月一次家訪,每周一個電話,每天發一條溫馨提示短信”,讓關愛始終伴隨留守學生成長的過程。
開展四大主題活動,關愛品牌彰顯特色。
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融入黨史國史教育、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教育等內容,借助“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創建這一載體,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開設“兩史”教育、傳統儒學文化課程,舉辦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制作專題板報等活動,教育青少年牢記歷史、奮發圖強、知禮揚善,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家的思想情操,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引導留守兒童融入“彬彬有禮” 道德城市建設中,弘揚中國正能量。開展“給遠方親人的一封信”征文、感恩母親征文、少兒書畫攝影比賽、環保創意比賽等活動,引導廣大留守兒童接力中國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知榮辱、懂感恩的好少年。
打造“特色化”關愛服務品牌。組織了“愛心媽媽”和“五老”與孤困、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模式,與留守兒童結對,讓“留守兒童”感受“愛心媽媽”的關懷,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教缺乏、監護不力等實際問題,讓留守兒童在“愛心媽媽”的關愛中健康成長。聯合市衛計局等部門每年為全市100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免費查體,建立健康檔案,系統掌握全市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
深入推進青春導航行動。以樹立留守兒童正確的人生導向為目標,依托農村兒童活動站等農村陣地舉辦了“關愛明天 普法先行”農村法治課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行為規范、行為養成教育。通過舉辦“科技點亮夢想,青春與愛同行”送溫暖活動、“美麗童聲潤色圣城,經典童謠唱響文明”童謠誦讀匯演活動、“最美勵志少年”評選活動等,激勵農村留守兒童立德立志、積極進取。
認真開展好牽手關愛、希望工程等工作。通過組織開展“牽手關愛行動”“愛心雞蛋”“真情相伴 緣系一生”“圓夢助學”“儒家文化伴成長”等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積極開展親情陪伴、微心愿圓夢、感受城市生活、助學幫困、疾病救助等關愛活動,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好評。累計發放各項救助資金200余萬元,近萬名留守兒童得到關懷和幫助。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