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邦珍,一位84歲高風亮節、道德高尚的長者,一位身患癌癥仍以“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把青春和汗水、智慧與心血全部奉獻給屯墾戍邊事業的“五老”。20年,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無聞,以夕陽之軀托起一片朝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愛下一代的成長,如雨露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如陽光點亮孩子們的夢想……
出力不討好的活我來干
2007年,關工委副主任職位出現空缺,“沒有工資補貼,事情還不少,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活誰干!”面對一些同志的猶豫,姚邦珍主動請纓:“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活沒人干,我來干!”自任職以來,在機關、社區、學校經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有閑暇,他就學文件、查資料,寫讀書筆記,學習關心下一代方面的知識,積累和總結新形勢下開展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新舉措和新辦法。十多年來,姚邦珍一直堅持手寫編輯團關工委工作簡報,每月兩期,從未間斷,已編輯241期。他還自編通俗易懂的打油詩、快板書,摘錄名人名言、家教知識等,宣傳法律知識以及身邊的好人好事,深受大家的喜愛。盡管他身患癌癥,備受病痛折磨,但從未改變初心。他常說:“我們軍墾一代本來就是響應國家號召屯墾戍邊的,是奉獻的一代,要讓兵團精神、老兵精神、三五九旅精神傳承下去!這就是我的初衷。”
情系“特殊”群體傳遞愛與溫度
陳奇奇是一位二年級住校生,家住3團4連,由于父親身患重病,家庭困難,顧不上輔導孩子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不太理想。在3團中學開展的“編外爺爺(奶奶)、編外爸爸(媽媽)”志愿牽手活動中,姚邦珍與陳奇奇同學牽手結對,經常關心他的學習生活,并帶去了孩子愛吃的零食,喜歡的文具等。漸漸陳奇奇性格也活潑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3團16連王朵和王鑫姐弟倆因父母去世,一直都是學校老師輪流照顧,姚邦珍對這兩個孩子極為關心,定期詢問學習生活情況、給予關心幫助。2018年姚邦珍自己身患癌癥,在上海治療了半年多,看病一回來就向團里和學校領導詢問這兩個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
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
“我們是三五九旅的傳人,三五九旅怎么來的?……三五九旅有哪些豐功偉績?……作為祖國的未來,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姚邦珍自2012年1月擔任團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以來,致力推行校園紅色基因傳承教育,讓愛黨愛國愛兵團、傳統教育、向雷鋒精神學習、發揚兵團精神成為校外輔導的主旋律。十余年來,他堅持訂閱5類報紙、6類雜志,剪貼整理備課教案4本,整理講稿10余萬字。他給幼兒園小朋友宣講3團發展史,給中學生宣講《戰斗故事》、兵團歷史和法律知識,給團場社區黨員和每一批來團的西部計劃志愿者、三支一扶等大學生宣講黨史,給政法隊伍宣講兵團發展史以及團場屯墾戍邊的軍墾往事……。累計開展宣講116次,聽課人數達萬余人次;在社會實踐、發聲亮劍、唱響新時代、大手牽小手等方面開展活動128場次,青少年受教育面達90%以上,深深激勵了青少年們扎根團場、建設團場的決心和信心。姚邦珍在調研中得知許多學生喜歡書畫,就積極和學校聯系,在假期作業中安排了學寫毛筆字,義務開辦暑假書法培訓班,承擔教課任務,讓學生們在練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用德藝聯動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0年無私奉獻,20年碩果累累。姚邦珍無私奉獻的付出,得到了組織的認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2001年獲得兵團“老干部先進個人”稱號,2017年獲得兵團“最美“五老””稱號,2019年獲得兵團“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2020年獲得全國“關工委先進工作者”稱號。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