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男,中共黨員,1937年11月生于江蘇省南京市,退休教師,現任沂源縣關工委副主任、市“五老”關愛教育團成員,是沂源縣教齡最長的教師。他先后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公益人物、“首屆感動山東十佳人物”“十大山東好人”“山東省捐資助學先進個人”等市級以上榮譽稱號113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連續五屆當選山東省人大代表。
無怨無悔 扎根山區的蒙山牛
1953年,17歲的李振華響應黨的號召,告別故鄉南京,來到革命老區沂源,扎根沂源教育69載。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語言關、吃飯關、感情關,背負著父債、妻債、子債,在沂蒙山牢牢扎下了根,默默奉獻了半個多世紀。
他多次放棄了進城、回南京、轉行、提干的機會,經歷了十年“文革”的不幸遭遇,忠孝不能兩全的人生遺憾,愛情與事業的艱難抉擇,將半個多世紀的滄桑和一顆永恒的愛心融進蒙山沂水。沂源的鄉親們為了表達感激之情,自發捐款為他立了一座漢白玉半身雕像。活著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勞動者,從古至今能有幾人?這潔白無瑕的漢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區人民的眷眷深情,也敘說著這位教育專家扎根沂蒙山區的動人故事。
大愛無疆 獻了青春獻終生
從參加工作領到第一個月工資起,李振華就堅持每月拿出工資的四分之一資助貧困學生。69年來,累計捐資助學達152萬元,先后資助近2400名貧困學生,其中,他承擔所有生活費、學費直到完成學業的學生就有36人。如今,近萬元的退休金,他只留500元做生活費,其它全部用作對貧困生的資助。
退休不忘教育,孩子們始終是他的牽掛。1997年,他退休時,把半生僅存的15000元積蓄和5000元國務院特殊津貼,分別捐獻給他工作過的3所中學,以他的名字設立了3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目前,捐款的人數已達7000多人次,累計籌得資金29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2104名,獎勵優秀學生和教師5301人次。他帶頭捐建12所希望小屋,并擔任愛心使者,在其號召下,全縣累計捐建225所希望小屋。為了資助更多的貧困生,他退休后到萬杰集團朝陽學校打工8年,所得50萬薪酬全部捐出。為了給臨時急等用錢的學生籌措資金,他甚至利用清晨到校園里撿拾廢品賣。
作為一名“五老”志愿者,對孩子,他慷慨、充滿愛心;對自己,他卻極其儉樸,甚至說吝嗇。一輛大金鹿自行車騎了58年,60年前30元買的“鐘山表”至今仍戴在手上。他從未穿過西裝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裝洗的已經泛白。他生活清貧,卻最富有,他的財富惠及一方山水,一方人。
奉獻不止 再續關愛不了情
“既知夕陽無限好,何必消沉等時光”。已是85歲高齡的李振華老人,幾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
他設立了“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先后與省內外290多名問題青少年保持經常聯系。他曾刊發《“轉后”與“培優”同樣重要》《認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文章,他利用多種途徑和機會,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下一代,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全省年齡最大的省人大代表,20多年來提出“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學校建立學生心理咨詢室”等建議、議案276條。
他創建了“道德講堂”和“孝德講堂”,自開班以來,已舉辦126期,培訓學員5360余人次,每到開講時,期期爆滿,影響力相當大,幫助孩子們改掉不良習氣,主動做家務,為父母洗腳,深受學員歡迎和家長好評;他通過報告會、座談會、講紅色故事、講述自己的經歷,教育孩子們知恩圖報、奮發有為。作為一名“五老”志愿者,他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心感動并激勵著沂蒙山的孩子們。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他還義務兼任31個單位的政治輔導員、顧問和名譽校長等職。幾十年來,他先后在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義務作事跡報告3400余場,聽眾達百萬人次,許多聽眾都是含淚聆聽報告……“耕耘心靈無限美,灑向人間都是愛”“從教一生情,甘為孺子牛”等,都是聽眾發自肺腑對他的評價。
李振華愛撒沂蒙的感人事跡,省市縣主要領導曾多次批示,并號召學習。中央、省市為他攝制了《情灑沂蒙山》等17部專題片,編寫了《紅燭》等8部近200萬字的報告文學、話劇,高清數字電影《留住青山》在全國公映。他象征著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他把一份感動、一份情懷、甚至一份敬仰,永遠的留在了這片曾經苦難而又深情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在泱泱八百里沂蒙山廣為傳頌。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