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位于內蒙古東北部,是我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誕生地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源地,被譽為“紅色搖籃”。盟復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jīng)濟社會各項建設不斷發(fā)展, 2016年創(chuàng)建成為自治區(qū)第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在全盟 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蒙、漢、回、滿等26個民族和睦相處,平均每5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多民族家庭。興安盟關工委在盟委、行署的堅強領導和重視支持下,銘記紅色搖籃光榮歷史,把握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盟情,發(fā)揮五老優(yōu)勢作用,將民族團結、愛我中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娃娃抓起,作為一種責任、使命與擔當,并形成常態(tài)化機制。
一、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讓愛我中華的種子在娃娃心中生根發(fā)芽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多次指出,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fā)展方向,必須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堅持從小就抓、從幼兒園就抓。我們始終堅持用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教育青少年。位于盟駐地烏蘭浩特市(蒙古語意為紅色城市)的“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內蒙民族解放紀念館等一批現(xiàn)存遺址是紅色文化的物化資源。盟、市關工委組織青少年開展《永遠的紅色之都》系列活動,孩子們激情朗誦 “紅色是這片土地炫目的符號;紅色是這座小城永遠的圖騰。紅色的歷史,紅色的建筑,連在這里光榮當選的自治政府主席烏蘭夫(紅孩子)也是紅色的名字。”多年來,一代代中小學生走進“五一會址”,觀看自治政府誕生的會場,誦讀當年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為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發(fā)來的賀電,觀看成立大會的新聞紀錄片,聆聽烏蘭夫同志的錄音講話,重溫珍貴的歷史瞬間。我們依托紅色資源策劃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例如《這片土地不會忘記》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主題教育活動,在日軍侵華遺址南興安碉堡前、中村事件遺址舉辦主題大隊會,用反映日本侵華罪證和人民抗擊侵略者的鮮活教材教育青少年深刻感受民族危亡時各族人民患難與共的家國情懷;阿爾山市關工委組織孩子們撫摸界碑,瞻仰國門、與習主席視察過的三角山邊防哨所戰(zhàn)士們一起舉辦《國門前的心聲》主題隊日,邊疆文化載體形象了祖國概念,愛我中華家園,國門就在眼前祖國永在心中。2019年在全盟各族青少年中開展《和祖國一起奔跑,做新時代追夢人》主題教育活動,用中國夢打牢各族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用蒙古馬精神激勵青少年斗志,引導青少年把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以夢想為岸,以團結作帆,以奮斗劃槳,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出彩人生。中小學啟動了“走遍祖國大好河山”象征性賽跑,奔向南湖紅船、奔向井崗山、奔向延安、奔向大慶,讓孩子們在象征性賽跑中展開想像空間,擁抱祖國大好河山,讓鮮活的革命圣地厚植在幼小心靈。
二、用仁愛之心、關愛之情,繪就青少年“愛我中華”的人生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月考察興安盟時指出:“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xiàn)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全盟各級關工委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做好青少年特殊群體的關愛服務,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在蒙漢合校的科右中旗高力板中學,蒙古族女教師烏日娜長期跨語種授課,視蒙漢族學生如己出,將資助的留守兒童帶回家里,被孩子們稱為“額吉老師”;突泉鎮(zhèn)關工委主任李珺收養(yǎng)了三名特困兒童被譽為“扶貧媽媽”,感動內蒙古人物候選人;音德爾七小、三中舉行“讓心不再留守、讓愛涌動起來”捐贈儀式;開展“父母在遠方,我們在身邊”系列活動,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百多名教師自愿擔當“愛心爸爸、媽媽”。2006年在自治區(qū)關工委和扶貧辦的支持下,啟動了“培養(yǎng)青年農牧民致富帶頭人示范項目”,爭取扶貧資金50萬元,購進480只基礎母羊,分發(fā)給兩個國貧旗120戶蒙族貧困青年,現(xiàn)已發(fā)展到7千多只。其中科右中旗關工委13年如一日抓養(yǎng)羊工程,項目戶發(fā)展到160戶,項目羊發(fā)展到5857只,15戶成為青年致富帶頭人,90戶富裕戶,55戶已脫貧。盟關工委支持扎旗巴岱鄉(xiāng)關工委試種甜葉菊取得成功,培養(yǎng)各族青年致富帶頭人200多名,已經(jīng)成為扎旗的一項支柱產業(yè)。“十百千萬工程”悄然興起,各族青少年弱勢群體感受到了中華一家親、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三、老驥伏櫪,余熱生輝,讓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tǒng)代代相傳
習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13年興安盟作為全國13個試點地區(qū)之一開展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創(chuàng)建工作。圍繞創(chuàng)建大局,我們組建了盟旗兩級民族團結報告團,開展了“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活動,以《民族團結教育通俗讀本》為基本教材,認真?zhèn)湔n制作14個題目蒙、漢文課件;2017年為自治區(qū)70周年慶典編寫了《紅色搖籃--烏蘭浩特》《民族團結小故事集》等親近鄉(xiāng)土,落地暖心的教材;報告團五老給孩子們講《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草原母親撫養(yǎng)三千上海孤兒》等草原紅色經(jīng)典故事。兩級報告團凝聚了一批來自蒙、漢、回、滿、鄂倫春、俄羅斯等多民族的宣傳教育戰(zhàn)線退休人才,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部級勞模、“感動興安人物”、正高級職稱的專家教授、盟市兩級教育局長、電大校長及中小學校長等。這些愛生如子的五老們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為晚年生活的神圣追求,收集紅色經(jīng)典,打造品牌課。十幾年如一日,奔波在全盟各中小學校園內外社區(qū)村屯,生活在天真可愛的孩子們中間。盟報告團連續(xù)7年深入到全盟6個旗縣市40多所大中小學用蒙漢兩種語言宣講,疫情期間嘗試了云宣講。七年來累計宣講7200多場,受眾達50多萬人次。2016年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孫春蘭來興安盟調研時聽取盟關工委的發(fā)言后表示,五老隊伍在基層做了這么多促進民族團結的扎實工作,我很高興,稱贊民族團結從娃娃抓起,不愧為全國關工系統(tǒng)的品牌。201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代表團團長俞正聲在興安盟慰問看望期間,聽了盟關工委的發(fā)言后說,老同志退而不休,還在為民族團結操心盡力。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qū)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