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合力共育“新”少年健康成長
北京市通州區中倉街道西營社區家校社共育“五老”工作室
2019年12月,在北京市通州區關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倉街道西營社區試點“家校社共育‘五老’工作室”項目。四年多來,工作室以助力解決家長師生急難愁盼問題為目標,堅持探索創新思路,聚合多元力量,線上線下結合,實現了家校社三方“真合作”。目前,工作室已經成為專家暢談育子方法、解答育子難題的平臺,家長改善育子觀念、提高育子水平的基地。
一、堅持黨建引領,明確指導思想
在社區書記的帶領下,工作室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托街道四有四服務黨建工作機制,認真學習上級文件指示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堅持立德樹人、堅持需求導向,堅持家長盡責,堅持創新發展”的“四堅持”指導思想,邀請畢金儀、閔樂夫、宗春山、尚秀云、蘇金良等涉及心理、教育、法律等各領域的專家和轄區的成教中心、東里幼兒園等單位的老師組成團隊,形成健全完善的組織構架體系,幫助家長分析當前家庭教育難點、熱點問題,普及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通過落實好“信息通、資源通、人才通”,來實現“責任同、目標同、理念同”,最大限度的運整合教育資源,為共育工作開展提供專業支持。
二、強化陣地建設,拓寬服務能力
工作室以家庭、家長、青少年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護苗隊”、筑夢未來早教基地、益民書屋、“和音坊”聲樂班、二十四孝文化長廊、國學堂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活動陣地,圍繞親子關系、隔代育兒、家教熱點、假期實踐、健康成長等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讓家長與孩子有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碰撞思想、拉近親子關系的途徑,確保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實處,逐步實現社區陣地建設多元化、家教知識普及化。由于父母工作比較忙,親姐妹洋洋、軒軒由奶奶帶大,祖孫3人非常喜歡工作室組織的活動,可以說是場場不落下,通過參加一系列活動,奶奶表示:“我的教育觀念、家庭教育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前對于教育孩子總是畏手畏腳,怕教育理念跟不上,怕說錯,通過專家現場授課,增長了見識和底氣。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也都得到提高。現在我們三代人住一起,相處十分和諧。”經調查了解,社區部分孩子寒暑假期間無人看管、容易沉迷手機游戲,工作室迎難而上,組織社區“五老”志愿者擔任青少年的假期代理家長和心理疏導員,幫助家長解決燃眉之急。為了社區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工作室不斷增添動力,拓寬能力。
三、聚合多元力量,全維度開展創新活動
工作室緊緊抓住節假日、寒暑假契機,匯集多方力量共建教育平臺。圍繞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親子教育三方面內容定期開展關于紅色教育、安全、青少年心理、文明禮儀、禁毒等相關知識講座,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青少年紅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組織青少年實地參觀、聆聽周秉德、蘇金良等名人名家作報告,培育青少年愛國愛黨愛家鄉的高尚情操,傳承紅色基因。針對孩子們青春期心理特點,邀請教育專家閔樂夫開設“玫瑰講堂”和“小小男子漢”教育,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圍繞垃圾分類、創城創衛等社區治理重點工作,組織青少年開展“文明新風我傳承”、“消防零距離”參觀消防站、“禮閱家庭”讀書會、“救”在你身邊——地震儀手工坊制作等大手拉小手活動,進一步引導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實現成長鍛煉、體會生活意義,社區家庭的幸福感普遍提升。
四、探索創新思路,達成1+1>2良好效果
工作室堅持把發揮好“一老一小”在家庭和諧穩定中的作用擺在突出位置。為了能夠詳盡地掌握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心理動態,工作室成員經過入戶走訪、實地調研、集體討論,分別開通3個100余人的“社區青少年之家”微信群,暢通服務青少年渠道。針對父母面對幼小銜接過渡焦慮、陪學陪考焦慮等難點、熱點問題,組織開展以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為核心的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的“家庭教育父母課堂”系列主題活動,通過和教育專家零距離互動,幫助家長掌握正確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技巧,提升社區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再通過“助力冬奧親子運動會”、“相遇大運河”等親子互動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從而促進親子間溝通的有效性,提升家庭幸福感和獲得感,推動良好和諧家風的建設。針對父母上班忙,隔輩家長帶孩子的現狀,組織開展“我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共成長”系列活動,通過共讀一本好書、共唱一首紅歌、共做一件好事、共講一段黨史,既發揚了愛老敬親的優良傳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從孫輩上學習了新鮮知識。三年級學生雪瑩內向、靦腆,通過參加講故事,親子閱讀、義賣等活動,變得越來越自信,在學校主動幫助老師發作業,幫助同學講難題,在家主動幫助父母收拾屋子,幫助奶奶讀報紙等。“下一代”和“老一輩”兩類特殊群體緊緊聚合在一起,收到了1+1>2的良好效果。
一名工作室新加入的隊員這樣說:“我是接了老父親的班,算是第二代隊員了,參與關愛下一代公益行動很有意義”。社區一位年輕媽媽講道:“我婆婆是護苗隊員,她今天不舒服,我來替班。因為婆婆一再說,一周輪到她這一次,家里人替工也不能耽誤值崗出勤!”樸實的話語訴說著工作室的初心和擔當。工作室將不斷總結經驗,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活動開展,為家校社共育協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