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關工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關工委,部直屬各高等學校關工委: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卓絕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央要求全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復工復產,各級各類學校正在分層分批有序復學復課。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下,各地各校關工委要圍繞教育中心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思政工作新資源,積極拓展線上工作新渠道,廣泛宣傳線上工作新做法新經驗,扎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
一、及時把疫情防控斗爭作為思政教育素材
1. 開展“弘揚抗疫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線上主題宣講。
依托互聯網新媒體線上平臺和“五老”報告團、宣講團、講師團,組織開展“弘揚抗疫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線上主題宣講,解讀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分析中國抗疫彰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疫情防控一線特別是“五老”參與防控工作的感人故事,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四個自信”。
2. 組織“青年成長有你有我”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征集遴選。
充分發揮“五老”在指導、幫扶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支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作用,發動“五老”結合自身成長成才、治學做人、干事創業、愛國奉獻的經歷和感悟,挖掘抗疫中的感人事跡、生動故事,特別是蘊藏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總結、提煉為體現中國自信、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驕傲,且內容生動鮮活、形式符合學生特點的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教育部關工委面向“五老”適時組織開展“青年成長有你有我”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征集遴選,優秀案例在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推送,并分類整理成案例集,幫助青年教師積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案例素材,提升思政教學能力。
3. 舉辦“抗疫啟示——我心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線上論壇。
發動職業院校聯系點邀請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以廣大醫護人員在抗疫斗爭中體現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品德、職業操守和精神風貌為切入點,云端講述“逆行故事”,組織學生參與線上論壇,圍繞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展開討論交流,激發學生樹立和堅定“匠人匠心”。
4. 拓展“讀懂中國”活動內涵。
圍繞“全面小康,奮斗有我”年度主題,將弘揚抗疫精神納入活動內容,充分發動高校二級學院關工委,根據實際情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青年學生與本地本校“五老”深入交流,挖掘、記錄、整理他們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參與抗疫斗爭的奮斗歷程、感人事跡和真實感悟,通過征文、微視頻、短視頻、舞臺劇等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教育部關工委適時組織開展優秀作品評選,在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媒體平臺、《心系下一代》雜志展播、推送、刊發優秀作品,相關工作安排擬根據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動態調整。
二、積極拓展線上關心下一代工作渠道
1. 推動關工優質思政教育資源線上再利用。
聯合學校宣傳部門、學工部門、共青團等關工委成員單位,將“院士回母校”“大國工匠進校園”“讀懂中國”活動音視頻、文字實錄等,推送到學生訪問量大的學校新媒體平臺,宣傳展示兩院院士、大國工匠以及老專家、老教師等愛國奉獻、履職敬業、追夢筑夢、奮斗圓夢的經歷和感悟,進一步擴大活動受益面,持續發揮優質思政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教育部關工委在微信公眾號陸續開設“院士回母校”“大國工匠進校園”——“線上講堂、重溫經典”欄目,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媒體平臺同步推送。
2. 加強線上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收集常態化疫情防控新形勢下家庭教育需求和青少年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上致信、寄語、咨詢、答疑,開設線上家庭教育課程等,精準助力家長了解特殊時期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指導和幫助青少年解決疫情防控常態化帶來的心理問題。教育部關工委適時開設“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長學校錄播公開課,在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網絡電視臺播放;舉辦“老少心連心”云端致信活動,征集并評選優秀信件,在教育部關工委和家庭教育中心微信公眾號以及《心系下一代》雜志推送、刊發。
3. 開拓線上勞動教育新方式。
助力勞動教育實施,培養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增強勞動情感,結合開展“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美好生活 勞動創造”,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短視頻征集活動,活動辦公室開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評選優秀短視頻進行展示。教育部關工委適時舉辦“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美好生活 勞動創造”優秀朗誦、演講、征文等活動成果線上展示。
4. 打造線上關工特色活動新品牌。
主動用好互聯網,特別是學習強國、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載體,在線上開辟活動陣地,采取“云端講座”“線上黨員教育”“空中課堂”“在線知識競賽”“線上故事會”“線上教研”等形式,創新“老少共話”“特邀黨建組織員”“青馬工程”“青藍工程”“匠心傳承德育實踐”“老校長下鄉”等線上活動方式,打造線上活動新品牌,進一步拓寬工作渠道,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下關工委工作持續有效開展。
三、努力拓展線上交流平臺并推廣創新做法
1. 建好線上交流平臺。
發揮好新媒體平臺的作用,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建立“互聯網+關工委”的工作新模式。加強關工委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欄目、內容建設。鼓勵尚未設立微信公眾號的省級教育系統關工委和部直屬高校關工委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公眾號;有條件的關工委可探索開通微博;建好、維護好各類微信工作群。
2. 做好典型宣傳推廣。
認真總結新形勢下關工委助力思想道德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線上創新做法,特別是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通過線上座談交流和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推廣等方式,加強經驗的交流、分享,推動教育系統關工委線上工作能力提升。教育部關工委適時組織開展教育系統關工委“線上工作創新案例”評選,優秀案例在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心系下一代》雜志推送、刊發。
3. 用好共享優質資源。
積極爭取教育行政部門重視支持,主動與德育工作相關部門溝通,推動協作育人合作機制建設。落實好《教育部工作要點》《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規定的關工委品牌工作任務,將關工優質資源深度融入“大思政”體系,更好地助力立德樹人。
各地各校關工委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要主動適應新形勢,盡快轉變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與時俱進地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要注重及時交流互動,將相關材料報送至教育部關工委秘書處。
聯 系 人:熊興、楊勇
聯系電話:(010)66096963、66096731
郵 箱:ggwmsc@moe.edu.cn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大木倉胡同37號教育部關工委
郵政編碼:100816
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2020年6月3日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