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兵團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劉和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軍隊黨的建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問題。2013年2月,他在蘭州軍區視察時指出,西北地區紅色資源豐富,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2014年4月,在參觀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師史館時,叮囑部隊領導,要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014年11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出席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強調,要把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恢復和發揚起來,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他還就古田會議作出指示:要在政治工作的發源地進行情景教育,尋根溯源、正本清源,傳承“紅色基因”,不忘本、不迷途,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營養。2014年12月,在南京軍區機關視察時,他叮囑軍區領導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教育官兵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始終保持老紅軍本色。2016年新年伊始,在第13集團軍視察時,他又特意叮囑要發掘好、運用好部隊中的紅色資源,豐富“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內涵,加強黨史、軍史和光榮傳統教育,確保官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春節之前,在井岡山,他再次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接受紅色基因教育。
作為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高頻率地提出“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把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充分顯示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行紅色基因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十九大的重要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傳承紅色基因教育,目的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營養,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兵團是一個承擔黨和國家屯墾戍邊使命的準軍事實體,組成兵團的中堅力量的前身,是具有光榮傳統的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軍部隊。讓兵團的紅色基因融入年輕的兵團人血脈之中,代代相傳,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擁抱偉大的時代、奉獻輝煌的事業、照耀無悔人生,是我們神圣而又光榮的使命。
一、兵團的紅色基因溯源
(一)兵團組建的核心力量或中堅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六軍,這是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
1.第二軍,轄四師、五師、六師。其中五師和六師編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這是一支從井岡山走過來的革命隊伍。
二軍五師,這是一支“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光榮隊伍。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時期湘贛邊區由地方游擊隊壯大而成立的工農武裝。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湘贛蘇區,并迅速在湘東的瀏陽、醴陵、茶陵、酃縣、平江和贛西的萬載、宜春、萍鄉、蓮花、遂川等地,成立了農民赤衛隊。11月,茶陵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人民政權,并組建了茶陵農民自衛軍。1928年茶陵農民自衛軍改變為茶陵游擊隊,隊長譚家述,黨支部書記王震。1930年10月下旬,湘東特委在江西萍鄉縣大安里將湘東和贛西的9個縣區游擊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師,下轄第一、第三團和師部特務連。第三團團長譚家述,政委王震。1931年1月湘東獨立師改稱湘東南獨立師。8月,湘東南獨立師改稱湘贛獨立第一師,師長李天柱,政委王震。11月湘贛臨時省委將湘贛獨立第七團和紅色警衛團合編為湘贛獨立第三師。1932年2月,湘贛臨時省委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強兩個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軍長由獨立第一師師長李天柱代任,軍政委由獨立第一師政委王震代任。同年10月,紅八軍在永新正式整編,軍長肖克,政委蔡會文兼任。紅八軍下轄3個師,第二十二師、二十三師、二十四師。第二十二師師長譚家述、政委王震。1933年6月中旬,全國紅軍統一編制,紅八軍和紅十八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下轄3個師。1934年7月紅六軍團組成任弼時、肖克、王震3人軍政委員會。8月12日,根據黨中央指示,在湖南桂東縣組成紅六軍團領導機關,正式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成立,下轄第十七、十八兩個師。任弼時任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肖克任軍團長,王震任軍團政委。1936年7月5日,根據黨中央、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在甘孜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紅六軍團軍團長陳伯鈞,政委王震。下轄四個師,共8000余人。
1937年8月25日,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一二О師359旅(9月11日,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實際上兩種番號并用)。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下轄717、718團。其中717團即由紅六軍團改編而成。9月3日,359旅奉命留下718團(以后改編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八團),由陳伯鈞率領在陜甘寧邊區擔任留守任務。此時在359旅的番號下,實際上只有717團一個團。10月26日,八路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王震任359旅政委,11月,任359旅旅長兼政委。從10月底開始,359旅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力量。先后在河北平山縣、山西崞縣組建了崞縣獨立團、沂州義勇軍、平山獨立團、侯馬獨立團。遵照八路軍總部的要求,將這些新兵進行了整編,分別組成359旅718團和719團。在冀中成立了第四支隊,在雁北地成立了雁北支隊。至此,359旅下轄3個團,兩個支隊,人員達1.2萬人。成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一支重要力量。1940年11月三五九旅開赴延安南泥灣、金盆灣一線,開展了為期3年多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毛澤東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王震提出“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359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3年開荒26萬畝,為全軍和抗日根據地樹立了戰斗時英雄,生產是模范的光輝旗幟。
1944年7月,毛澤東提出,由359旅派部隊南下,建立華南抗日根據地,收復被國民黨丟失的土地。9月中旬,359旅8000余名官兵,編為2個支隊。第一支隊由司令員王震、政委王首道帶領,下轄7個大隊,共計5060人。第二支隊由副旅長蘇進率領,作為南下第二梯隊暫留陜甘寧待命。1944年11月1日359旅南下第一支隊在延安關東機場舉行南下誓師大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賀龍、高崗、林彪、陳毅、聶榮臻、葉劍英、林伯渠、蕭勁光等中央領導人,在王震的陪同下,檢閱了即將出征的南下官兵。從1944年11月9日359旅南下支隊告別延安,到1946年9月27日回到延安,共計659天,南下支隊憑著一腔熱血,兩條腿,僅有步槍、刺刀、手榴彈及少數輕重機槍,先后轉戰陜、甘、晉、豫、鄂、湘、贛、粵8個省,收復大小城鎮270多個,作戰300余次,行程2.7萬公里,打破了國民黨的尾追堵夾擊,沖破敵人100多條封鎖線,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保存了主力,并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從戰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區的作戰行動,在全黨全軍的作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此,359旅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出發時5060人,到達延安時僅剩1893人。
1947年3月,359旅編入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359旅,1949年2月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五師,下轄13團、14團、15團,挺進新疆。1953年6月改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10月7日兵團成立時,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原五師14團改編為第一師一團。駐守于阿克蘇的五師15團奉命于1949年12月5日,從阿克蘇的阿瓦提縣出發,歷經18天,行程790多公里,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進軍和田,粉碎了敵人的叛亂陰謀。從此便留守在和田,即現在的十四師47團。五師13團駐守北疆,和新疆軍區通訊團、六軍騎兵團于1952年3月7日組建了五軍15師,13團即現在的第四師72團。13團、15團也成了組建兵團第四師和第十四師的中堅力量。
二軍六師,其前身是359旅和晉綏軍區派出的骨干321人于1947年2月25日在山東渤海地區組建的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下轄3個團。中央軍委任命張仲瀚為旅長,曾滌任旅政委。旅團連領導基本由359旅的干部擔任。教導旅經過半年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后,即投身于偉大的解放戰爭。1947年11月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歸入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1948年1月,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編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下轄16、17、18團。1949年2月1日,中央軍委對人民解放軍實行統一編制,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獨六旅改編為一野一兵團第二軍第六師,挺進新疆。1953年6月六師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二師,下轄的16、17、18團依次更名為農業建設第四、第五、第六團。第四團北移烏魯木齊歸新疆軍區管理。1954年10月7日兵團成立時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二師,下轄第五、第六團。
2.六軍,下轄十六師、十七師,同樣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老紅軍革命隊伍。
十六師的前身部隊是由數支紅軍隊伍匯集而來。主要有兩個源頭。
一是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成立的直屬偵察連,以后逐步擴編為騎兵偵察營和騎兵團,團長劉云彪,政委彭勝和。全國抗日戰爭中,編為一一五師騎兵營,參加了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一一五師兵分兩路,揮師南下。聶榮臻率領的一部奔赴五臺山。11月,中央決定成立晉察冀軍區,下設四個軍分區,第一區分區兼第一支隊司令員楊成武,政委鄧華,參謀長熊伯濤,政治部主任羅元發(后任政委)。1941年8月,3500多名日寇集中到狼牙山周圍,企圖消滅第一軍分區第1團。1團七連為了掩護傷病員和群眾,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斗爭。2排6班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主峰棋盤陀,在彈藥絕盡的情況下,砸壞槍支,投身懸崖。1944年4月晉察冀支隊回到陜北,改編為教導二旅。
十六師前身部隊的另一個主要源頭,是產生于鄂豫皖蘇區的農民赤衛隊。1933年6月,編為紅軍第二十五軍手槍團,1934年10月改編為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225團。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在徐海東率領下挫敗了敵軍的圍殲計劃,到達陜北根據地,與劉志丹領導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9月18日,三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11月3日,紅十五軍團編為紅一方面軍。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688團三營。1944年4月編為教導一旅。
1945年10月10日,教導一旅和教導二旅合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羅元發任旅長兼政委。
至此,十六師前身部隊的兩個源頭并為一體,共同組成了教導旅。毛澤東授予這支光榮的部隊稱號“紅星部”,這以后,“紅星部”就成了教導旅的代號。下轄兩個團,1團代號“前哨”,團長羅少偉,政委關盛志。2團代號“前進”,以后又成立了3團,代號“前鋒”。1946年2月,為了在延安迎接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停戰監督小組,黨中央指示教導旅從1團抽調500多名指戰員組成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由羅少偉任隊長。1947年,教導旅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三戰三捷”戰斗。1947年10月15日,中央決定新四旅和教導旅合并,編為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羅元發任司令員,徐立清任政委。1949年1月15日,六縱改稱為一野第二兵團第六軍,軍長羅元發,政委徐立清。教導旅改稱十六師,1團改稱46團,2團改稱47團,3團改稱48團。先后參加了解放西安、蘭州戰役。1949年7月,隨一野進軍新疆。11月4日,第一野戰軍決定,六軍由第二兵團改屬第一兵團建制。12月,六軍十六師進駐哈密。
1950年,烏斯曼、堯爾博斯、賈尼木漢等糾結匪徒,脅迫牧民發動武裝叛亂。新疆軍區迅速組織剿匪指揮部,王震親任總指揮,六軍軍長羅元發擔任北疆剿匪前線指揮官,十六師負責哈密一帶的剿匪任務。在剿匪中,六師副師長羅少偉帶著6人于4月1日在七角井偵察,被40多名叛匪伏擊,5人犧牲。當時羅少偉僅30歲,是解放戰爭以來西北戰場犧牲的第一位師級指揮官。特別要提的是,十六師46團第二連,由副營長胡青山帶領進駐伊吾,與主力部隊相距100公里。3月29日,二連被堯爾博斯的700多名匪徒包圍。二連在副營長胡青山帶領下,頑強戰斗40天,勝利保衛了伊吾城,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嘉獎。
1953年,十六師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1954年10月7日,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五師,1963年師部西遷博樂,哈密墾區成立了農五師哈密管理處。1975年隨著兵團的撤銷,農五師哈管處建制也被撤銷。1981年兵團恢復后,兵團黨委下發了《關于成立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的決定》,1982年4月1日,哈管局正式組建。2001年1月,中央批準哈管局更名為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所以,十六師是兵團第五師和第十三師共同的前身部隊。
十七師,它的發端可以追述到1927年11月的黃(安)麻(城)起義。1927年11月,共產黨人吳光浩、戴克敏、潘忠汝在湖北的黃安(即是現在的紅安)、麻城領導兩縣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一支300多人的鄂東革命軍。1928年1月鄂東軍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同年7月改編為紅軍第十一軍31師。1929年5月,鄂東特委派紅十一軍軍長兼紅31師師長吳光浩與一批干部到河南商城縣參加領導起義。吳光浩在途中犧牲,部分干部順利到達商南,并參加了由周維炯領導的起義。起義定在5月6日,即“立夏”晚上在商縣南部舉行。這就是我軍軍史上著名的“商南”起義,也稱“立夏節”起義。5月9日,起義武裝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32師。1930年3月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并將鄂豫皖紅軍統一改編為紅一軍,所屬第31、32、33師分別改編為紅一軍第一、二、三師。紅一師師長徐向前、政委李榮桂,下轄5個大隊,共800余人。1930年冬,蔣介石發動大圍剿。鄂東地區黨組織決定從紅一師抽調干部戰士同河南光山地區赤三隊組成光山獨立團。1931年1月,紅一軍和紅十五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一軍第一師編為紅四軍第十師。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成立,轄第四軍和二十五軍。1933年7月,二十五軍的4個師擴編為4個軍,七十三師擴編為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委張廣才,所屬218團、217團、219團分別擴編為紅九十一師、九十二師、九十三師。紅九十一師在長征中曾三過草地,1936年10月10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城勝利會師,結束了艱難曲折的萬里長征。
1937年8月25日,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386旅771團,開始了偉大的抗日戰爭。1938年7月28日,771團與東進縱隊第二團抗日獨立第二師合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獨立旅,8月1日,東進縱隊第一團與東進縱隊抗日游擊隊二支隊合編為386旅新一團;獨立旅與青年抗日游擊縱隊合并,稱為青年抗日游擊縱隊。1940年5月,青年抗日游擊縱隊改編為一二九師新四旅。下轄771團、10團和11團。6月,新1團改編為386旅16團。771團和16團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2月,771團、16團、25團奉命組成新的新四旅,王近山任旅長,隸屬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這一年,新四旅創辦了《反攻報》,后改為《猛進報》。1947年3月18日,新四旅編入西北野戰軍。10月11日,新四旅與教導旅合編為第六縱隊。1949年6月13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第六軍,新四旅改稱步兵十七師,所轄771團改稱49團,16團改稱50團,在1948年2月成立的第3團改稱51團。1949年11月4日第六軍由第二兵團改屬第一兵團建制,隨王震將軍進軍新疆。1953年5月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六師,駐五家渠。1954年兵團成立時改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六師。
在第六師的前身部隊中,歷經四次反圍剿,創建鄂豫皖和川陜革命根據地,參加長征,兩翻雪山、三過草地,北上抗日。曾創造了令日寇聞風喪膽的麻雀戰(劉伯承將771團2營在1937年一次戰斗總結為“麻雀戰”)。先后參加過百團大戰、保衛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戰斗近百次。被彭德懷贊譽為“壓不跨打不爛的英雄部隊”。作家都梁以新四旅旅長王近山等人為原型創作的小說《亮劍》,以及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亮劍》,更是讓這支英雄的部隊名揚天下。
(二)兵團組成的重要力量---三區革命民族軍
民族軍是1944年9月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地區的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而組織起來的民族軍隊。這支軍隊同國民黨反動當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建立了以伊犁的伊寧縣為中心的解放區。12月,正式成立三區革命政府。以后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等進步分子開始掌握三區革命領導權,三區革命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三區革命有力地牽制和打擊國民黨勢力,其先鋒部隊東進到瑪納斯河西岸,嚴重動搖了國民黨在新疆的統治,使新疆的國民黨駐軍受到很大的牽制。在陶峙岳考慮部隊是否內調時,不能不考慮到三區民族軍對迪化的威脅。而當人民解放軍挺近到甘肅后,更使新疆國民黨軍隊有腹背夾擊之感,從而促進了新疆的和平解放。所以毛主席說,“多年來的奮斗,是我全中國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1949年12月20日,民族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轄十三、十四師和獨立騎兵第一、二團,隸屬第一野戰軍直屬部隊。十三師駐守南疆,十四師駐守北疆。1952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發布軍隊整編命令,將所屬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1952年3月,由第二軍第五師第13團、新疆軍區通訊團、第六軍騎兵團組成了第五軍第十五師。在整編中,五軍機關改編為伊犁軍區機關,13師縮編為新疆軍區獨立騎兵第3團,駐喀什;14師縮編為新疆軍區獨立騎兵第4團,部分到國防部隊。還抽調了近千名干部戰士到公安部隊工作。1954年兵團成立時,13師編為兵團第三師,1955年撤銷。現在的第三師,是1966年成立的。14師的一部分和15師編為兵團第四師。
(三)兵團組成的重要力量????陶峙岳起義部隊
1949年9月25日,駐新疆國民黨部隊在陶峙岳將軍率領下,宣布起義,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12月7日,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隸屬第一野戰軍。二十二兵團下轄一個軍(九軍),2個騎兵師(騎七、八師)。九軍下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1953年進行改編,二十五師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七師,二十六師為農八師,二十七師為農九師,騎兵七師等改編為農十師,騎兵八師為工程建筑第一師。1954年兵團成立時,分別編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第八師、第九師、第十師和工程建筑第一師。
陶峙岳起義部隊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新疆免遭戰火涂炭。1950年1月,根據改編起義部隊方案,由一兵團一個師,包干改造起義部隊一個師。為此,一兵團先后抽調1070名各級干部和600名參軍的知識分子到起義部隊工作。王震親自兼任二十二兵團政委,陶峙岳任二十二兵團司令員。經過近一年的改造,“二十二兵團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符其實的軍隊了”(王震)。張仲瀚指出:“二十二兵團在整個新疆生產建設事業中,無愧于黨的教育和培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1954年10月新疆兵團成立后,陶峙岳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是政協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二、兵團紅色基因的傳承
兵團的紅色基因產生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年代的光榮傳統,兵團的前身部隊把它們帶到了大西北,首先在三區民族軍和國民黨起義部隊中開花結果,又在大批支邊知識青年和支邊青壯年中傳承接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兵團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去落實,概括為“五個一”。
(一)大力弘揚一種精神。
兵團精神是兵團紅色基因傳承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和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它是激勵兵團各族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
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現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延安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武裝斗爭,加強黨的建設,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其本質特征是兩個“敢于”和兩個“務必”。即“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兵團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十六個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十六個字,既傳承了人民軍隊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又有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創新。
熱愛祖國,是兵團精神的靈魂和旗幟。國家利益就是兵團的最高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團的工作大局。兵團60多年的發展歷程,始終把中華民族的需要當作自己最大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實踐。當祖國需要兵團“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時,十幾萬官兵義無反顧地投身茫茫戈壁,為國奉獻,為國犧牲;當新疆工業建設需要設備人員時,兵團人二話不說,將100多個大中型企業無償交給地方政府。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兵團自己也缺糧,但國家有難,兵團人自己勒緊腰帶,拿出500萬公斤的糧食,支援河北、河南,山東等災區,同時收容安置了21萬內地自動來新疆求工就食的人員,分擔了國家的暫時困難。1963??1965年,國家為加快西北地區建設,決定在甘肅、陜西、青海,寧夏建立農建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師,要求兵團選派干部籌建,兵團選派精兵強將近300人,迅速到位,西北各省相繼成立了兵團式的農業建設師,對加速開發大西北起了重要作用;1962年,伊塔事件突發,周總理一聲令下,兵團值班部隊迅速集結在邊境線一帶,代耕、代牧、代管,保衛著祖國西大門的平安,從此新疆2019年公里的邊境線上,有了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轉業的近40萬的部隊,筑起了牢固的國防屏障。“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牛。”“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攻不破的邊防線,摧不跨的軍墾魂”。60多年來,兵團屯墾戍邊的地方,中國領土一寸也沒有丟,這是最令兵團人自豪的。
無私奉獻,是兵團精神的本色。我們都知道,三五九旅作為一直老部隊,在延安時期,就擔負著保衛黨中央的衛戍任務。1949年全國解放,中央也有意把這支部隊留在北京,繼續承擔保衛黨中央的任務,但王震將軍以私無畏的精神,看得更高更遠,主動請纓,把部隊帶到荒無人煙的廣袤戈壁。從此,這批老紅軍、老八路、老解放軍永遠留在了這里,尸骨留在了這里,子女也留在了這里。守衛在2019公里邊境一線的團場,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脊薄,石漠化嚴重,根本不具備生產和生活條件,但他們一待就是幾十年,被稱為“共和國的偉大公民”。2006年,兵團評出感動兵團十大人物,其中之一是二軍五師15團老軍墾。這支部隊從1949年行程18天,徒步790多公里,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把五星紅旗插到了和田城頭,從1949年起,這支部隊一直駐守在和田,沒有離開和田一步。這里的自然環境比當地百姓更為艱苦,風沙特別大,俗話說:“和田人民苦,每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但是他們沒有怨言。兵團人的無私奉獻,是兵團人把國家的最高利益,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利益放在了個人利益之上,成了一種立言,立行的本色。老一輩的軍墾人體現了這一點,全國各地有志青年、復轉軍人匯集兵團體現了這一點,一大批為各族人民奉獻自己美好青春的英模人物體現了這一點,千千萬萬普通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行為體現了這一點。無私奉獻,已經融進了兵團人的血液里,并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艱苦創業,是兵團精神的始終如一的重要體現。兵團人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無論自然條件多么惡劣,需要奉獻,甚至犧牲,都決不后退和低頭。兵團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的。許多老軍墾至今回憶起當年的艱苦,還是刻骨銘心:那種苦、那種累,使你一輩子都忘不了。兵團老政委、老八路趙予征說得更實在,有些苦,是克服了,有些苦是沒辦法克服,是我們忍受下來的。經歷了當年艱苦創業的人們,最后的結論都是一句話:再苦也無悔!
開拓進取,是兵團精神永遠的追求,是兵團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60多年來,兵團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兵團在荒原上白手起家創建的180多個現代化農牧團場和一座座綠洲新城,本身就是兵團軍墾人創造的一個偉大的奇跡。在兩大沙漠邊緣,兵團團場像一道道綠色屏障,阻擋著昔日肆虐的沙魔。兵團人在某些專家斷言不能種植莊稼的土地上,創造出了高產的棉花和水稻。在極度缺水的戈壁灘上,推出了膜下滴溉技術。國務院一份研究報告稱,隨著這項技術在更大范圍的推廣,傳統農業必將發生一場革命。這些都體現了兵團人在前進中創造,在創造中前進,永不滿足、永不停步的精神。
(二)充分用好一個展館。
兵團的中堅力量是由光榮傳統的人民軍隊組成。兵團各級黨政都能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基因,建設了為數不少的屯墾戍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普查,全兵團現有各類展覽館、文物館92座。這些展覽館、文物館建設,使兵團的光榮歷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再現。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歷史照片,仿佛又一次把我們帶進了那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兵團年輕的一代也從可以這里看到父輩們如何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不怕流血犧牲,建設新中國的,可以看到父輩們如何在戈壁灘上建工廠、建農場,建設社會主義新新疆的,從而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為數不少的展館存在著內容不準確、更新不及時、開放時間不經常、展覽方式過時、制度管理松懈等問題。有的展館開館時熱熱鬧鬧,大部分時間關門大吉。這些問題,需要各方下工夫切實解決。
(三)努力學好一部歷史。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共產黨人,必須要學習黨史、國史。因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了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習近平)。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學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這是我們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修課。同樣,作為一個兵團人,除了要學好黨史國史外,還要努力學習兵團歷史,學習師、團歷史。這是我們做好兵團各項工作的必修課。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已經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近期也要出版了。兵團、師、團三級簡史也出版了130多部。傳承兵團紅色基因,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教科書。如何把前輩們的接力棒順利接好,走好我們今天的長征路,在這部教科書中我們都可以找到答案。
(四)認真講好一個故事。大力開展黨史宣傳教育,尤其是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黨史宣傳教育,是傳承紅色基因重要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要努力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就是說,宣傳教育一定要有用,傳達的正能量一定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具體說,一是要用真理的力量來講故事。真理是能夠深入人心的,謊言永遠是謊言。歷史虛無主義的噱頭,詆毀、污蔑黨和國家領導人、歪曲黨史、國史、軍史的言行,必須堅決抵制和斗爭。二是通過鮮活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來講歷史。以兵團為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兵團全面開展了兵團、師、團史志書籍的資料征集和編輯工作。宣傳、教育、團委、工會、黨史研究室、地方志辦公室等部門出版了上千部簡史、志書、史料選輯、回憶錄和各種傳記。在這些數億文字中間,有大量的生動活潑、感人肺腑、曲折動人的故事。用這些故事來教育青少年,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三是通過新媒體來傳播歷史故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大家喜愛的語言方式、大家容易接受的話語體系來表達,講好兵團的歷史,講好兵團人的歷史。
(五)大力創新一種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實際上說的就是一種載體和平臺。單純的說教式的教育方法,在現階段很難打動人、教化人。實際工作中,兵團教育活動的多樣化,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如:兵團及各師從自身優勢出發,開展以“五老”為主的老兵講堂或者老軍墾報告團、弘揚兵團精神的講座、黨史國史教育培訓班、紅色教育流動展覽館、故事比賽、文藝匯演、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知心姐姐等等。用一種活動作為載體,把兵團紅色基因和革命傳統融入其中,久久為功,必將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從而達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目的。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