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區關工委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史國史是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必修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大足紅色資源為主要內容,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在青少年中深入開展黨史國史學習教育,把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牢牢植入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黨史國史學習教育的主要做法
開展黨史國史學習教育,是青少年凝聚正能量的有效措施。區關工委在開展黨史國史學習教育中,充分發揮“五老”的優勢和作用,結合青少年的實際,采用“五進”教育方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一是黨史國史學習教育專題報告進學校。區關工委組織區老領導龍太國,抗美援朝老戰士、老教師鄭尚元,退休老干部梁自倫、歐翥翔等20余名“五老”同志,組成黨史國史學習教育專題報告團,分別以《我心中永不磨滅的軍魂》、《戰斗在朝鮮前線》、《大足征糧剿匪》、《大足地下黨斗爭史》等為題,先后在大足中學、雙橋中學、登云小學等作專題報告80余場,近10萬名師生聽報告。他們在報告中,通過典型的事例、生動的場景,向青少年講述了為革命事業做出犧牲的烈士們的英雄事跡,向青少年講述了戰士們驚心動魄、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戰斗場景,向青少年講述了戰士們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能戰能勝的軍旅生涯,向青少年講述了戰士們戰爭結束勝利回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熱烈歡迎,在慶功大會上的充分肯定。專題報告,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中國的發展壯大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斗爭,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才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專題報告,使學生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應倍加珍惜,砥礪了他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堅強意志。
二是黨史國史學習教育圖片展覽進校區。區關工委根據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實際,按照人文性、教育性、可讀性的要求,精選了古今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格言、警句、論述等62條(段),每條(段)有原著、有譯文、有插圖,編成愛國、感恩、明志、好學、貴和、誠信、禮儀、期望等八個篇章,制成圖文并茂的展板62塊,先后在區職教中心、三驅小學等58所學校巡回展出,40000多名師生參觀了展覽。同時,還有35所學校復制了這套展板,張掛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墻上,讓師生課余觀看品讀。區關工委用這些有影響的歷史史實、歷史物件,向青少年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讓他們厘清國家、民族歷史的血脈和主線,幫助他們更加形象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珍惜歷史。圖片展覽,起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三是黨史國史學習教育資料匯編進課堂。區關工委組織“五老”同志,以《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大足縣卷)為主要內容,堅持古代史、現代史、當代史相結合,以當代史為主;堅持全國史與本地史相結合,以本地史為主;堅持對歷史的記載與先模英烈人物的記敘相結合,以先模英烈人物的記敘為主的原則,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為序,精選了發生在大足地區這片人杰地靈的熱土上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傳承性的紅色巾幗饒國模、第一個地下黨員趙慶提等15名英烈人物和大足中學校歌的誕生、大足新農村建設等20件重大歷史事件,匯編成《紅色大足——黨史國史學習教育通俗讀本》一書,贈送給全區中小學生閱讀,并納入學校校本教材,作為班隊課程教學內容,確定專職教師授課。挖掘地域內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教育資源,對他們進行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記得住、信得過的教育,更加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
四是黨史國史學習教育石刻文化進專欄。區關工委以舉世聞名的大足石刻的“孝廉文化”為內容,以《父母養育“十恩”德》、《善惡有報》等兩龕窿石刻為主要內容,并將大足的南山、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有關“孝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分別在寶頂希望小學、城南小學等五所學校的校園圍墻上,塑成200余尊的泥塑浮雕文化專欄,展示中華民族忠孝、誠信、仁愛、禮儀、廉恥的核心價值理念,讓青少年受到孝道文化、廉潔文化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城南小學還開設了“孝廉說幸福成長大舞臺”,師生自編了各種形式的文藝節目60多個,演出了20余場,近4000人次觀看演出。對千年前的大足石刻文化進行新的闡述和總結,并提供有益借鑒,讓中華文明歷史述說著過去、教育著當今、啟迪著未來。中央黨校薛廣州、國防大學朱康有等教授和區長周少政、區紀委書記弋渝生等領導參觀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說:“學校石刻文化專欄建設得好,學生講解得好,教育效果好。”
五是黨史國史學習教育文藝宣傳進心靈。區關工委組織“五老”同志,以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史實為主要內容,以《黨恩頌》為主題,按“【南湖曙光】:《東方紅》(舞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表演唱),【英勇奮斗】:《南泥灣開荒》(獨唱)、《唐赤英之歌》(配樂詩朗誦)、《過雪山草地》(舞蹈),【輝煌成就】:《美麗中國頌》(表演唱)、《龍水小五金》(金錢板),【全面小康】:《社會主義新農村》(表演唱)、《好中國》(歌伴舞)”等四大板塊,創編了一臺有說、有唱、有舞的小型多樣的文藝節目。分別在珠溪中學、萬古小學等20余所學校演出,讓30000多名師生近一步了解了黨的歷史、黨的智慧、黨的偉大,進一步懂得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理。
此外,區關工委還在部分區級部門、鎮街、企業等單位的青年中,舉辦了“黨史國史學習教育專題報告”、“黨史國史學習教育圖片展覽”等學習教育活動,引導他們重溫黨的歷史,激發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二、黨史國史學習教育的效應
黨史國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是教育活動價值的集中體現。區關工委挖掘大足地域的紅色資源,用青少年身邊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事跡和重大歷史史實的學習教育,引導他們對比生活變化,談感受、談發展、談未來,凈化了他們的心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激發了他們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情感,增強了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年僅5歲多的陳美琳在一條河邊放風箏時,一不留意跌落河中,隨即在水中上下沉浮掙扎,很快就要失去生命。河邊除了一名同齡的小孩,再無他人。大足一中高一(12)班學生陳磊和蒲春從家到學校上課,看見陳美琳落水,連忙狂奔過來,一人下河、一人在岸上配合施救。經過一番努力,兩人終將陳美琳拽上岸。兩學生智救落水女童的事跡,《重慶日報》、《大足日報》等新聞媒體給予了宣傳報道。高一(18)班學生蔣吉杭在返校的路上拾得錢包一個(內裝有800元人民幣、10張銀行卡等貴重物品),主動交給學校,還給了失主。次日,失主給學校送來了“德教有方 拾金不昧”的錦旗。區、鎮關工委還對他們給予了表彰獎勵。
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科科長唐潔,自發組織該院30余名青年志愿者,秉承“我志愿、我服務、我快樂”的服務理念,分期、分批在城區、中敖鎮等地,開展了30多次“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三進志愿服務活動。分別到老年公寓為孤寡老人測量血糖、血壓,免費送醫送藥物;到學校為學生舉辦身心健康知識講座,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義務進行健康體檢;到村社區為群眾免費義診義檢,講慢性病防控、養身保健等知識,宣傳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惠民政策等。他們這種精神,為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風尚,起了很好的示范、中心和輻射作用。
回龍鎮騎勝村失足青年鄧先舉,在服刑期間黨給了他重新做人的機會。回到家鄉利用在監獄學到的一技之長,創辦企業帶領群眾致富,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解決困難,獲得社會好評,入黨后群眾選他當了村委會主任。會源村曾憲朝、楊長敏,新源村葉能、張廷漢等成功人士20余人,出資300余萬元,幫助家鄉硬化鄉村公路、新建村社區服務中心、支持鎮衛生院和敬老院建設、為學校籌集獎學基金等。該鎮已呈現出“受人滴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的濃厚氛圍。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