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聯合印發《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鼓勵各地教育部門、共青團、婦聯和關工委組織開展面向青少年的特色教育實踐活動和紅色主題研學實踐。
廣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工農運動的始興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全省各級關工委推出了一批兼具紅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紅色研學活動,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釋放其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使革命文物“活起來”、紅色研學“熱起來”、紅色基因“傳下去”。
價值引領,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八一”前夕,廣州起義紀念館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
她們分別是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重要革命戰爭的老紅軍賈獻圖的遺孀李萍和女兒賈力。兩位出席廣州市關工委“五老”紅色講堂暨青少年紅色研學活動,向少先隊員們講述賈獻圖生前的革命故事。
圖/廣州市關工委
“當時,我爸爸參加抗日決死隊,戰況異常慘烈,所在的連隊有168人,戰斗結束后只剩下六十幾人……”活動現場,賈力展示了父親的各類軍功章,深情講述獎章背后的感人故事。
作為“紅色移動課堂”,紅色研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可以使青少年從中汲取豐富的紅色養分和強大的精神能量。
在今年“青少年黨史學習月”,不少地市關工委帶領青少年訪遺址、看展覽、聽解說,開展“游基地,學黨史”“紅色故事我來說,爭當小小講解員”“英雄花開英雄城”等活動;組織講師團打磨紅色講堂精品課,派出“五老”代表到重點紅色場館宣講;協調有關部門調查走訪紅色革命遺址,命名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創新演繹,讓紅色故事可感可親
情景演繹、時空對話……3月木棉花開,華南理工大學新生團支部紅棉研習活動舉行了一場沉浸式話劇演出,生動復刻了百年前革命先烈楊匏安給同學們上課的場景。
圖/華南理工大學關工委
活動當天,華南理工大學關工委副主任張娟娟向300名學生介紹校園歷史文化建筑和人文史跡,將活動推向了高潮。2021級學生周柯妤表示,這次研習既有校園紅色史跡打卡,又有專題輔導,還有沉浸式話劇體驗,融合了聽、看、尋、玩、學、研、悟等多種方式,更加符合年輕人的接受習慣。
為了提升紅色研學的吸引力,各地關工委創新開發了一系列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項目。在深圳市龍崗區關工委主辦的“小龍人”成長營,小營員們來到紅花嶺革命紀念公園搭建竹木炮臺,模擬艱苦的抗戰歷程。佛山市關工委組織青少年親自講述紅色故事,培養出高明“十佳紅色文物守護人”、禪城塔坡“佛山古城紅色文化導賞員”、三水白坭“文創古鎮小小講解員”等一批紅色文化小傳人。各地關工委還借助3D影像、網絡虛擬等科技元素,讓青少年置身于逼真的虛擬現實情境中,用最貼近青少年群體需求的形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延伸體驗,為紅色研學豐富內涵
到大山深處尋訪紅色景點、在田間地頭體驗辛勤勞動,一次研學、兩種體驗。
暑假期間,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關工委聯合鎮中心小學到九龍村開展紅色農耕研學活動。學生們參觀了有著“廣東小井岡”之稱的中共豐順(臨時)縣委成立地,隨后到田里學習親手插秧,收獲頗豐。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關工委探索開展“紅色+鄉村振興”“紅色+非遺文化”等紅色研學活動,既能使青少年延伸體驗在地文化,豐富研學內涵,又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如火如荼的“紅色+”研學受到各地青少年和家長的歡迎。今年暑假,韶關市始興縣應急管理局關工委舉辦“老少同聲頌黨恩,攜手奮進新征程”研學活動,組織干部職工子女到羅壩鎮淋頭村蠶桑文化館,體驗蠶桑文化的魅力。中山市民眾街道浪網村關工委開展“尋覓紅色足跡?領略文化振興”親子研學活動,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觀應故居,到三鄉鎮茶果非遺傳承基地學習制作茶果,吸引了數十組親子家庭參加。
接下來,全省各級關工委將持續開展好紅色研學活動,引導青少年走進文物古跡遺址,走進城鄉基層一線,寓教于游,寓學于樂,并在其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培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根”與“魂”。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