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薊州區關工委自1995年底成立以來,歷經數年時間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對抗日戰爭時期曾發生在區域內的重大會議,重大戰斗,重大慘案遺址、遺跡上,擴建或新建了4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有的進行了大幅度提升和改造。實踐證明,這些教育基地發揮了其獨特的資源和政治優勢,傳承著紅色基因,為廣大黨員干部、團員青年、在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教育平臺。
一、為什么要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上級有指示。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發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善于運用國情資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要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運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活動,要精心設計,周密組織。2004年2月26日,中央8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也指出:“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诖?,在區關工委的倡導和建議下,薊州區委也相應下發了文件,批準建設并要求管護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地方有資源。薊州區是天津市最北部的一個半山區,距市區約100公里,西接北京,東臨唐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稱“畿東鎖鑰”。
薊州區人民歷來富有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和光榮傳統,特別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國家認定為一類革命老區縣。早在1922年,進步青年和地下黨員就在薊州區傳播了“五·四”愛國運動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1927年建立了黨組織,1930年成立中共薊縣縣委(現更名為薊州區)。1933年,薊州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參加了“長城抗戰”。1938年,震驚中外的20余萬人“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在薊州區打響第一槍。1940年,成立了薊縣(現薊州區)、平谷、密云聯合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創建了盤山抗日根據地,薊州區成為晉察冀所轄敵后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冀東西部抗日游擊戰爭的中心。陜北紅軍包森領導的威震敵膽的晉察冀八路軍十三團在薊州區塔園村成立,這期間,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會議有數十次,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的重大戰斗多達150多次,日軍在薊州區實行了“五次治強”,制造了“無人區”,實施了“三光政策”,制造了數十起駭人聽聞的重大慘案。在長達十二年的野蠻侵略期間,全區被日軍直接殺害或蹂躪致死的無辜群眾多達3萬余人,占當時全縣人口的10%。15760余間房屋被燒光拆毀,刺傷、打傷致殘的百姓難以數計。6332名青壯年被日軍抓去當勞工,被奴役。英勇不屈的薊州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斗爭,數萬人參軍上前線,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奪取抗勝利付出了重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彈指一揮間,歷史為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薊州革命老區留下了無數紅色遺址、遺跡和紅色紀念地,他們象一塊塊紅色瑰寶,遍布全區,并未因時間的久遠而褪色,仍在熠熠生輝,閃閃發光。
3、人民有要求。每逢清明節,薊州區委都要在盤山烈士陵園舉行大規模緬懷先烈的紀念活動。曾經在抗日戰爭期間在薊州區戰斗過的老戰士、老將軍、老前輩、老軍屬及子女,來到陵園參加紀念、掃墓活動,以寄托哀思。同時強烈要求,建設好教育基地,以教育后人。當得知區委決定批準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廣大干部群眾、老同志、老將軍非常贊成,認為“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建設初期,邦均鎮黨委書記親自找到區關工委領導,主動要求在邦均鎮建“冀東西部打響抗日武裝大暴動第一槍紀念碑”,和“思源亭”。薊州區北部深山有個花峪村,是抗日堡壘村。2004年春,建慘案紀念碑時,一位慘案幸存者劉國仁老人站在慘案遺址前說:“一定要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大家天天看到”。并指著身旁的小伙子說:“你爺爺就是被鬼子燒死的,到現在你都不知道,這還了得。共產黨做了件大好事,讓后輩永遠不忘本!”北京301醫院原政委李尚武曾在薊州區抗日戰斗過多年,在參觀愛國主義基地《李子光事跡展覽館》時,十分動情地說:“李子光是我的兄長和戰友。這個展館建得太好了,幫我們回憶了戰斗經歷,緬懷戰友,也教育了下一代”。2005年5月的一天,區關工委突然收到了一封外地來信,拆開一看,是天津市印染七廠退休干部、74歲的陳瑞夫婦來的信,隨信寄來200元錢。信中說:“從報上得悉,為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緬懷先烈,不忘國恥,薊縣正在籌建紀念碑、亭。我們是薊縣人,非常高興,捐200元,希望能添幾塊磚,種幾棵樹,以表衷情盡鄉土之心。”
中央的指示給我們明確了方向,人民的意愿為我們增添了力量,當地寶貴的紅色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重擔責無旁貸地就落在了關工委老同志的肩上。
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如何建成的
1、關工委老同志是倡導者、組織者。為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薊州區關工委離退休老同志把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視為一本本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科書,懷著對老區人民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責任心、使命感,于2002年初,向區委、區政府提出了《關于建設“三大”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議》。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協調各有關部門,開始了基地建設工作。老同志們以薊州區革命史為主線,以抗戰時期重要會議、主要戰斗、重大慘案遺址為重點,按照區域布局、史實突出、教育意義重要等特點,做了全面規劃。從計劃設計、選址,到史實核實、碑文撰寫;從刻字立碑,建亭施工, 到落成剪彩、管理保護、發揮作用,作了全程服務。先后翻閱史料約500萬字,行程近萬里走訪干部群眾數百人,撰寫碑文史實約20萬字,寒暑易節,堅持不懈,歷時四年多時間,在2005年9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前,建成了40處教育基地。這些教育基地分別建在22個鎮鄉、10所中小學和6個旅游景區景點內,形成了教育基地網絡。其建筑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的掛牌立碑,(包括豎碑、橫碑、壁碑),有的建“思源亭”,立紀念碑,形成碑亭結合;也有的既建壁,又建展室;還有的結合當地地形,利用獨特自然風貌,建木雕、木刻、塑像等等。在薊州區西部改擴建了盤山烈士陵園,新建了2598位烈士墓碑、64米長仿古碑廊、石海戰斗遺址紀念碑、抗日英雄雕塑巨像等,豐富了陵園的教育內容。此外,在市關工委、市老促會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籌資200多萬元,對下營鎮爨嶺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伸橋鎮龍山抗日武裝大暴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了提升改造,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形式和內容。
2、多渠道籌措資金,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這40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從2002年開始啟動到2005年8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間的4年時間里,共籌措資金3000多萬元。資金主要來源有四個渠道,一是政府幫助。二是民間資助。三是企業贊助。四是老同志捐助。得知要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廣大干部群眾、離退休老同志、在薊州區戰斗過的老戰士、老將軍慷慨解囊,為基地建設添磚加瓦。2003年初,在出頭嶺鎮景興春蕾中學院內建“思源亭”時,以革命烈士劉景興命名的中學資金不足,烈士的女兒劉清明主動捐資5萬元,實際建成后花了25萬元,承建單位聽說是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動免去了大部分工程費。2004年夏,邦均鎮黨委、政府積極投資35萬元,在邦均鎮建起了“打響抗日武裝暴動第一槍紀念碑和思源亭”。城關鎮黨委、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30余萬元,在鎮第一中心小學院內建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初,薊州區在職干部和離退休老同志,一個月內就捐資108萬元。別山鎮黨委、政府于2004年至2005年8月,籌資近50萬元,建成了“雙楊樹慘案紀念碑”和展覽室,以及《李子光事跡展覽館》。薊州區東部馬伸橋鎮太平莊村是抗日聯軍十六總隊的大本營,村旁龍山是薊州區東部抗日武裝大暴動的指揮中心。張彥春、張恭等16名離退休老干部行程數千里,向在薊州區戰斗過的老同志和社會各界募集資金近30萬元,建成了“龍山抗日革命紀念碑”和40多位烈士寢園。碑體正面刻有原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的題詞“龍山抗日暴動精神永垂青史”12個大字。昔日“革命發祥地,抗日基點村”,如今已成為馬伸橋鎮最大的教育基地。2005年8月,夏德元等4位烈士的親屬夏德生等39人,捐資30萬元,建抗日英雄雕塑巨像安放在盤山烈士陵園內,以表“永恒的懷念”。
很多鄉鎮干部、學校師生和農民群眾,不僅捐資,還主動投工出料,折合資金達250多萬元。他們克服山路難行、施工無電、無水等各種困難,硬是人背、肩扛,流血流汗,苦干加巧干,如期高質量完成了任務。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許多場景、許多事跡催人淚下,感人至深。充分反映了廣大干部群眾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對老區革命精神的崇敬,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無限期望!
3、市、區領導高度重視。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市、區領導,市關工委、市老促會領導始終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在施工過程中,三屆區級領導親臨現場檢查工程進度及質量,工程結束后,主持和參加落成典禮。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作用,2007年8月,區委、區政府又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意見》,強調:要加強領導,健全機制,明確責任,強化管理,管用結合,發揮效能。特別是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市委、市政府批準在羅莊子鎮金水泉山抗戰基點區建立了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警示門、警示鐘、無名烈士墓和紀念林。2005年9月2日,天津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在薊州區盤山烈士陵園舉行,同時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落成剪彩。市委、市政府各位領導、市關工委老同志,以及當地干部群眾、中小學師生近萬人參加了大會。
市關工委非常關注這些教育基地效能的發揮,多位老領導經數次考察研究后,決定將薊州區盤山烈士陵園、李子光紀念館等8處基地作為“天津市關工委教育基地”,并于2008年4月,在梨木臺教育基地舉行了命名儀式。市關工委領導在儀式上宣讀命名決定,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立,不僅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搭建了不可比擬的教育平臺,而且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起到了特殊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區委、區政府領導在多次教育基地落成剪彩講話中強調指出,“建設教育基地是一項搶救性工程。老同志做了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1、基地是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盤山烈士陵園2004年擴建后,當年清明節就有5至6萬名中小學師生、2萬多名干部群眾到陵園緬懷先烈,接受教育?,F在,全區每年都有近200所中小學組織師生到基地開展教育活動,很多學校已將基地確定為校外教育和實踐基地。
下倉中學部分學生在和老前輩們座談時非常激動地表達了他們的感受:“通過來基地追憶革命先烈,很受啟發和教育,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中華民族艱辛的發展歷程,做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馬伸橋中學學生們在觀后感中寫到:“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宣教活動,我們的心情好久不能平靜,愛黨、愛國的情感大大提升,做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增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為建設美麗薊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p>
擂鼓臺中學的帶隊校長陳學培真誠地說:“在基地組織開展愛祖國、跟黨走的主題教育活動,不僅豐富了實踐的內容,也使全體師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借鑒的”。邦均中學帶隊校長李文全同志深有感觸的說:“區關工委在基地安排這樣的實踐活動太好了,這是啟迪心靈的教育”。上倉中學1班班主任小蒙老師深有感觸的說:“學生們身臨其境接受傳統教育,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也要學習效仿,達到學教互動,真情教學”。
漁陽鎮第一中心小學院內的教育基地,已有150多批、3萬多名中小學師生開展教育活動。李子光事跡展覽館,自2005年8月建成后,周邊幾十所中小學,近4萬名師生在展覽館接受教育。薊州區一中每年都組織學生到北部山區梨木臺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2004年,該校運動會,他們從梨木臺教育基地取來火種,點燃了運動會火炬,意在“革命火種代代相傳”,激勵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幾年來,薊州區周邊的北京、天津市內、承德、唐山等外地青少年,大、中專、中小學生也陸續到薊州區教育基地舉行教育活動,在“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共筑中國夢”,“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主題教育活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教育基地是黨員干部進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的重要陣地。自2002年以來的歷屆區委、區政府、區人大、區政協領導,以及企事業單位、鎮鄉村的黨員干部,每年都要到基地進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活動、舉行重溫入黨誓詞宣誓儀式等活動。
多年來,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等多個單位黨員干部和當地部隊干部戰士,都曾不止一次到薊州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考察,舉行教育活動。一位曾經在薊州區戰斗過的老八路,在參觀多個教育基地后,對薊州區委領導說:“革命老區的同志們把革命遺址、遺跡當作紅色瑰寶,紅色文化建成教育基地,不僅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北本┸妳^原副司令員、原中老促會會長邱金凱來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時,感慨地說:“南方有錢修廟、修祖墳,你們籌錢建教育基地,十分難得,值得在全國老區推廣”。
3、教育基地推動了紅色旅游事業的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我們建設的金水泉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碑、李子光事跡展覽館、盤山碑廊、冀東抗日大暴動紀念碑、梨木臺老區根據地紀念碑等都已成為紅色旅游的目的地,其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旅游品味。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的已被命名為“津門十大旅游景點”之一。教育基地周邊的村莊相繼修建了柏油路面,建起了“農家院旅店”?,F在,每年接待的游客越來越多,帶動了林果業、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例如:毛家峪原為一個小山村,全村僅46戶,168口人。2003年建成教育基地后,經修路改電,建起農家院,打出了紅色旅游品牌,全村人均年收入現已超過6萬元,成為天津市“寬裕型小康村”。
薊州區北部山區有個常州村,抗日戰爭時期,這里被日軍劃為“無人區”,但山區軍民堅持斗爭,成為冀東西部黨政軍堅持斗爭的活動中心。該村開發了以“吃邊區食堂飯”、“睡八路軍鋪”、“走八路軍路”、“唱八路軍歌”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旅游。該村已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級景區,成為“天津市十佳旅游線路”之一。大山深處的老區村,如今被評為市級“文明小康村”。
目前,區委、區政府正在加大歷史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已建成國家首批5A級景區盤山等9大景區、16個景點,農家院旅游戶1200戶,旅游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四、用足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見建議
薊州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應該十分珍惜。但目前仍存在紅色歷史遺跡挖掘和保護不夠,知名度和影響力尚淺,存在基礎設施落后,開發程度不夠等問題,有許多文化歷史遺跡沒有得到及時保護、探尋、搶救,有些遺址還需進一步修繕修建、復原布展。
此外,紅色文化產業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著眼于提升壯大紅色旅游產業,深入挖掘歷史,加大硬件投入,有效整合紅色資源,形成連接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找準政策培訓與紅色旅游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從而達到紅色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融合。
建議:
一是應重視和加大對紅色文化硬件設施投入。深入挖掘革命歷史,復原歷史遺址和遺跡。應搶救式的挖掘其歷史故事,加大遺址的保護力度,讓革命歷史得以再現,為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做好硬件基礎。
二是加大紅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加強對紅色文化人才的培養,既培養紅色歷史的研究人才,還要培養紅色旅游實用型人才。凝聚一批研究薊州區紅色史學專家,搭建平臺,廣集群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使紅色文化在廣大青少年中展示和傳承,為地方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助力。
三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做好紅色培訓基地建設及紅色旅游線路打造。學習和借鑒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遵義等全國典型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的模式,設計出能夠滿足各級黨員干部、各界人士紅色培訓或紅色旅游系列體驗路線,在實踐體驗中追尋紅色記憶、追思紅色歷史,尋訪英雄地、感悟民族魂,使我們的紅色文化展現出生動豐富的感染力。
四是多元素融合,提高紅色文化知名度。將各種特色的旅游元素與紅色文化相融合,讓游客既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增強紅色記憶,凈化心靈、堅定信仰,又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推動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
五是嚴格落實基地屬地管理機制。基地所在的鎮鄉黨委、政府要加強基地的看守和保護工作,并有效進行修繕,以最大限度發揮基地的教育效能。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