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曾流淌著紅色基因,紅色基因的內涵是什么?它誕生于血與火的歲月,豐富和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紅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
“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是永恒的主題教育活動,旨在通過活動,著力引導青少年了解紅色基因的孕育發展過程,掌握紅色基因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近年來,在市關工委的引導和支持下,各基層關工委、企事業單位、學校和“五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
夯實教育基地建設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發揮自身優勢
本溪滿族自治縣關工委有效利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這一獨特的紅色資源,傳播紅色文化,弘揚抗聯精神。
“走出去”。本溪滿族自治縣抗聯館宣教中心關工委深入我市及鄰近市縣的鄉村、企業、學校,舉辦抗聯英雄事跡巡回展;與100多所大中小學校組成共建對子,編輯適合未成年人參觀學習的解說詞和抗聯故事,并納入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同時,配合學校搞好新生入學軍訓等國防教育活動,豐富了對青少年的宣教內容。
“請進來”。本溪滿族自治縣關工委注重依托基地資源,以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及青少年入隊、入團、入黨等活動為契機,開展有聲勢、有特色、有影響的宣傳教育活動。他們利用館藏資料,將抗聯英烈事跡整理編輯成三十多萬字的鄉土教材,發放到全縣中小學。此外,邀請抗聯老戰士、抗聯將士后代為青少年作報告。培訓并聘請中小學志愿者服務隊44名學生為講解員,在各類參觀活動特別是學生參觀時進行義務講解。
市青少年紅色文化學習基地受青少年歡迎
身著紅軍服,頭戴八角帽,腰扎武裝帶,來自明山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來到位于高新區張其寨街道辦事處達貝溝村的市青少年紅色文化學習基地,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通過紅色研學課、軍事拓展活動等,開眼界、學知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為“弘揚抗聯精神,傳播紅色基因”,市青少年紅色文化學習基地成立后,充分發揮其具有較為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和良好教育培訓條件的優勢,積極組織廣大中小學生開展“不忘初心 奮發學習”的研學活動,已接待研學培訓學生1萬多人次。
作為市委宣傳部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市關工委命名的“青少年紅色文化學習基地”,這里將在紅色基因傳承和愛黨、愛國教育方面,發揮出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擔負“傳承人”重任
播灑愛的陽光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的初衷是傳承,關鍵在“五老”。兢兢業業活躍在基層關工委崗位上的“五老”,擔負的是“傳承人”的重任,他們不知疲倦地播灑愛的陽光,使我們的青少年從一株株幼苗茁壯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一位退休老警察的“大愛”
2012年,干了40多年公安工作的郭立新退休了,可他為黨為社會作奉獻的心始終未變。如今,作為溪湖區關工委講師團的成員、溪湖區三個街道司法所的義務法治宣講員、三所學校的法治輔導員,郭立新利用自己從警多年鉆研過的未成年人案例,結合重大節日為社區、學校和家長做普法報告、家教講座、兩史教育宣講100余場,親手制作圖文并茂的PPT課件義務上黨課60余場,針對社區矯正服刑人員開展法治教育幾十場。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帶上自己收藏的寶貝,像各種復古電話機、研制“兩彈一星”使用的飛魚計算機等,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紅色基因。
正是出于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他平日里很注重歷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奔走在老舊棚戶區拆遷現場收集了80多塊街牌和門牌,想利用這些見證時代變遷的老物件讓青少年銘記歷史。最近,他還在一家舊書店發現了一本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38軍戰士趙向民的戰地日記。“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歷史資料。”郭立新說。
“加強關心下一代宣傳工作,有許多工作可以做,拓展思路、創新手段、豐富內容,都非常考驗‘五老’的工作能力。”為此,60多歲的老郭學起了新媒體技術,寫微博反映工作動態,建微信工作群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制作美篇記錄每次活動等,樣樣都難不倒他,通過這些方式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
一位紅色基因傳承人的情懷
80歲的荊孟林精神矍鑠、步伐輕盈。從市工讀學校退休那年,荊孟林拒絕了私立學校的高薪聘請,選擇加入本溪市教育局德育講師團。工作中,他把利用各種場合傳播紅色基因當己任,竭力盡一名老教師的育人責任。20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很多鄉鎮、中小學校和社區,講革命故事、續革命傳統,從“兩史”講到家教,在省內外作了940余場報告,我市城區一所學校都沒落下。
每一次,荊孟林都會講述大家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重現當時場景,將師生帶入戰火紛飛的歲月。有一次他在市實驗中學做完報告后走出禮堂,掌聲經久不衰。“荊爺爺,聽您的報告太激動了!”同學們爭先恐后請他簽名。
雷鋒生前親密戰友喬安山來本溪作了一場報告,引起了很大反響,激發了各校師生學雷鋒的熱情,大家紛紛找到荊老,“能不能請您也到我們學校做一場學雷鋒專題報告?”荊孟林精心準備了一番,在那一年里,連開了64場學習雷鋒精神專題報告會。
無論刮風下雨,寒來暑往,荊孟林從未遲到過一場報告。有一次,一場大雪堵塞了交通,他決定步行前往郊區的學校,到了才發現自己棉鞋底幾乎掉了,他用鞋帶綁起來也沒耽誤演講,老師們看到這一幕感動不已。還有一次,荊孟林作完報告,學校領導要請他下館子,他趁著點菜工夫一個箭步沖出門,自己買了饅頭咸菜吃起來。大家拿他沒辦法,“荊老師您這樣我們以后沒法請你講課啦”。可這么多年,他當真沒吃過一頓學校請的飯,也沒報銷過一分錢。自己光是自費打印材料、交通費等就花了1萬余元。
他先后擔任溪湖區彩屯街道辦事處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網吧義務巡邏員等,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在8個社區建起了家教輔導站,培養了16個輔導員。他還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就讀、義務為考生補習功課……一天最多時候在五所不同的中小學校做五場報告,他依然精神抖擻,給孩子們講得津津有味。“一到講臺上,我就渾身是力量,把每一場報告都當作打仗,每一仗都要打好!”荊孟林說。為了做更多奉獻,為孩子們服務,他每天堅持快步走鍛煉身體。
了不起的“八零后”演說家
本溪滿族自治縣水務局會議室座無虛席,沒有一絲嘈雜聲。講臺前,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大娘為全縣水務系統的80多名干部職工作了題為“以紅色家風培育時代新人”的主題講座。聽眾時而露出會心微笑,時而眼噙淚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這位老大娘就是81歲的本溪縣關工委顧問、家教報告團團長郗桂珍,這樣的場景只是眾多演講場面中的一個片段。
今年8月份,郗桂珍重新歸納整理了自己十多年來的家教報告講稿,融進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樹立良好家風家訓,傳承紅色基因的事跡材料,形成了近萬字的演講稿。她的演講在縣里十分出名,邀約不斷。她對作報告從不含糊,每次都提前一周準備講稿,同時了解演講單位的背景資料,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對象、不同背景,緊扣國情、縣情、廠情、鄉(鎮)情,查閱大量資料,有時候甚至備稿到深夜。這些年,郗桂珍撰寫讀書筆記等50余萬字,作報告近百場,受益群眾3萬余人次。報告中有針對機關工作人員的,有為離退休老同志的,有和婦女姐妹談心的,更多的是向家長傳授科學家教理念的,像《為國教子,家長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抓好家庭教育,爭做一名合格家長》等。
郗桂珍還組織成立了社區讀書會、巾幗志愿者服務隊、和諧之聲藝術團,開展文化學習活動上百場。她每個月拿出工資的10%作為家庭慈善資金,累計出資2萬余元幫助困難孤寡群眾30多人。
給孩子講好本地紅色故事
為了把“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搞得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陳光烈注重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用發生在家鄉的紅色故事作教材,讓孩子們感到英雄并不遙遠。
陳光烈收集整理了有關楊靖宇將軍在本溪及周邊地區開展抗日活動的有關資料,撰寫了近萬字的抗聯故事,如端掉漢奸大窩點、截擊日寇運輸隊、反擊日寇大掃蕩、鐵桿漢奸覆沒記等。講述這些抗聯故事,活靈活現,讓孩子們感到親近、新鮮。特別是當講到楊靖宇將軍為國捐軀后,日本侵略者剖開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里面只有草根和棉絮,一粒糧食都沒有的時候,師生們眼里噙滿了淚水。
在縣光榮院休養的老榮軍中,王家和、王忠元兩位老人是曾經參加過遼沈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得知這個信息后,陳光烈專程到光榮院拜訪了他們,隨后撰寫了“火線立功”“英雄的通訊兵”兩則紅色故事,利用少先隊員到光榮院與老榮軍一起聯歡的契機,讓院長講給孩子們聽。他還把這些紅色故事編寫成黨課教材,到社區為黨員講黨課。課后,黨員們馬上集體到縣光榮院看望這兩位老兵,大家熱切地和老人握手,爭先恐后與老人合影留念。兩位身邊的英雄,兩則紅色故事,感動了每一位黨員和孩子。
家住儷城社區的雷鋒生前戰友、離休干部謝懷發老人,多年來堅持宣傳雷鋒、學習雷鋒,并以雷鋒精神教育子女。他的事跡引起了陳光烈的關注,他覺得這是傳承雷鋒精神、開展紅色基因教育的活教材。于是,他先后拜訪了謝懷發本人、他的老伴和子女,撰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長篇通訊。他還撰寫了“社區的義務板報員”“用‘雷鋒事跡回憶錄’給女兒當嫁妝”“小巷里的‘雷鋒之家’”等紅色故事向孩子們講述。
與此同時,他在謝懷發老人珍藏的有關雷鋒事跡的資料中精選了100余張照片,重新編輯擴印制作成101塊展板,內容豐富詳實。觀音閣街道關工委組織籌辦了“雷鋒事跡圖片巡回展”,在轄區內的社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爭相展出,參觀人數超過5000余人次。
始終秉持一顆“老而不舍”之心
自2008年擔任區教育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以來,梅文起始終秉持一顆“老而不舍”之心,致力紅色基因的延續傳承、盡心盡力以余暉點亮青少年人生已成為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先后以《傳承先烈遺志,發揚光榮傳統,爭做四有新人》《考證古今,致用總關天下事;先苦后甜,存心須在讀書時》《修德博學,孝親尊師是青少年成長成才成功基石》《牢記歷史,不忘初心,報效祖國——解讀國家公祭日》《用雷鋒精神固本鑄魂光耀人生》《老少同慶七十華誕,共享偉大祖國榮光,青少年要繼承紅色基因,吸取前行力量》等為題,作報告60余場,受眾兩萬余人次。
梅文起認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我們這一代“五老”人的最高政治責任。紅色教育抓不住,紅色基因傳不下去,就是我們“五老”的失職。他的報告形象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他用敬畏之心去收集整理、積累素材,去粗取精,反復修改,以情感人,厚積薄發,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效果。令人敬佩的是,他會把重要章節背誦下來,脫稿作報告,如作《日本南京大屠殺公祭》報告時,通篇背誦160字公祭銘文,并與學生齊誦《和平宣言》,使報告會達到了高潮。
各級關工委各顯其能
不斷創新活動載體
精彩報告: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紅色種子
明山區關工委開展“五紅”活動,即講紅色故事、讀紅色書籍、唱紅色歌曲、看紅色影視、觀紅色遺跡。組織“五老”用青少年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的語言,為青少年宣講紅色故事,用烈士方志敏、劉胡蘭等英雄故事,培養紅色情懷。
南芬區關工委充分發揮“五老”宣講員作用,每個學期深入校園宣講抗聯英雄等事跡。宣講員們分工明確,精心準備,查閱史志,撰寫教案,其中苗可秀的外甥王學武講訴苗可秀怎么深入鄉下采訪,蘭和順為講好雷鋒事跡反復上網觀看電影,耄耋老人彭昆明、闖少剛講“萬人坑”民族屈辱史……他們先后深入4所小學、13個社區、3個村,共宣講44場,有16124人次聆聽宣講、受到啟迪。
本鋼集團關工委2017年就成立了由5名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組成的本鋼勞模報告團,報告團成員發揮資歷、閱歷、經歷上的特殊優勢,以親身經歷講好中國故事、本鋼故事、英模故事,激勵青年職工奮發向上。露天礦關工委給青年職工講述露天礦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化和企業精神,特鋼廠退休的全國勞模郭英杰講述煉特種鋼的故事,計控廠老勞模薛世敏為青年職工作計控計量技術傳承報告,檢化驗中心舉辦青年職工座談會……這些都使廣大青年職工深受教育和啟發。
主題活動:深培厚植紅色根脈
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廣泛開展“五個一”活動,組織青少年聽一次“五老”報告,閱一本黨史國史書籍,參觀一處革命遺跡,撰寫一篇學習體會,參加一次志愿服務,使廣大青少年在活動中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實踐者。此外,還在全市113所中小學開展了“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我為祖國點贊”等活動,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市第二高級中學舉辦了“傳承紅色經典,我為祖國點贊”朗誦比賽,把愛國精神化作汩汩清泉,在同學們的心間悄然流淌,匯聚成堅定的信念和愛國的志向。
桓仁滿族自治縣關工委組建了“五老”報告團,深入學校、村屯宣講報告,舉辦學生主題演講、主題征文、村屯書畫、舞蹈競技等活動,組織青少年為軍烈屬、貧困戶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等。今年清明期間,各基層關工委組織老同志與青少年一起,以祭掃烈士陵園、主題班隊會、傳統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了“緬懷祭奠英烈,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主題教育活動。全縣二十多所學校也分別以祭掃烈士陵園、聽傳統報告、看英雄電影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主題教育活動。
南芬區關工委開展“爭做時代新人故事會”“爭做新時代小雷鋒”演講比賽。明山區各街道關工委通過書畫展覽、紅色歌曲賽、文藝節目演出等20余項活動,謳歌改革開放和偉大祖國。溪湖區河沿社區組織河畔小學150名學生開展英雄故事演講、毛澤東詩詞吟誦、紅色歌曲演唱等主題教育活動。彩屯關工委與消防大隊共同舉行“紅色基因教育基地對接聯席會議”,聘請9名優秀消防官兵為9個社區青少年教育輔導員。
實踐活動:把紅色精神化作實際行動
市第一中學作為遼寧省首批志愿服務示范學校,帶領學生走進孤寡老人家中,走進社區、福利院、養老院和衛生院,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創造了“人人學雷鋒,天天學雷鋒,時時有雷鋒”的良好氛圍。
今年,在明山區關工委引領下,明山街道的勝建社區、永利社區、民建社區關工委先后組織“五老”、黨員和青少年學生300多人,分別到湯溝抗聯紀念館、撫順雷鋒紀念館、沈陽“九一八”紀念館參觀學習。每年清明節,高臺子街道關工委都組織高臺子學校青少年祭掃區烈士陵園,向孩子們介紹38名為地區解放而獻身的烈士事跡。關工委負責同志還在塔峪村舉辦了“重溫家鄉歷史,感懷歲月真情”報告會,講述家鄉百年變遷,并根據家鄉變化和挖掘出來的紅色資源,拍攝了45分鐘的《故鄉紅色記憶,全村百年變化》專題片,宣傳家鄉發展變化,傳承紅色基因。
溪湖區每所中小學校的“英雄中隊”都聘請了“五老”校外輔導員,學校少先大隊、班級中隊召開的主題隊會都請他們參加,使溪湖區創建的“老少共建,雙陽同輝”的品牌得到弘揚和發展。各社區充分利用寒暑假搭建紅色教育平臺,學生一放假就到社區報到,參加活動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參與學生占社區學生總數的60%至75%,一改過去放假補課、學生參加社區活動寥寥無幾的局面。開學時,社區為參加活動的孩子們打鑒定卡,學校在開學典禮、班主任在班會上表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同學,學生們深受鼓舞。彩屯街道關工委先后組織200多名學生和家長到溪湖參觀火車式宣傳欄,展示新老溪湖百年發展史。河東街道站前社區“五老”韓忠臣組織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活動,把自己家過去留存的糧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等一大盒票據拿出來,邊講邊給孩子們看。
高新區關工委積極探索共建結對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石橋子街道祥和社區與遼寧科技學院結成共建單位后,學生志愿者就成了社區居民的好幫手。前不久,冶金工程學院學生支部的學生30余人,為轄區黨員開展“學習強國”APP培訓。學生志愿者們現場與黨員、居民進行一對一操作培訓,手把手指導老黨員操作。另外,遼科院學生還經常到社區義務為居民服務,講解防電信詐騙知識等。在建黨98周年之際,遼科院師生到祥和社區噴泉廣場舉辦了“傳承抗聯精神、弘揚紅色文化”重走抗聯路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整場演出由師生共同編排,將國歌歌詞原創素材地、遼寧抗聯主要游擊區和根據地,楊靖宇將軍譜寫的歌曲等,通過時光留聲機的旁白、歷史的畫面和背景視頻等方式,還原流逝的歲月,讓全體社區工作者和全場觀眾接受了一次紅色革命教育的洗禮。
南芬區關工委把學雷鋒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細河社區關工委組織小學生撿拾細河兩岸的白色垃圾,南山社區清理街巷小廣告,盤道社區組織五、六年級學生到敬老院打掃衛生等。
發揮榜樣引領示范作用
“英模團隊”效應凸顯
各“英模團隊”定名是靜態的,創建是常態的。英模的事跡有別,但精神是共同的。體現在英雄模范身上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學習發揚英模精神,才能胸懷理想、凝聚力量、激發斗志、腳踏實地。
讓英雄精神在青年群體中閃亮
創建以英雄模范名字命名的英雄團支部活動,是由市關工委、團市委和市教育局率先在全省發起的,旨在以此激勵團員青年學英雄事跡、走英雄道路、創英雄業績、做英雄傳人。各單位選擇與自身實際聯系緊密的英雄作為學習對象,經過定名、推薦、評審、命名、授旗等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英雄團支部55個,“爭做和平時代的英雄”已成為每個團員青年的行為規范和奮斗目標。
創建“英雄團隊”活動在本鋼集團公司已經過15年的實踐探索,是企業關工委著眼于基層,根據各單位工作實際和青工特點,組織團員青年立足崗位學習英雄模范,用實際行動踐行英模精神,用團隊的力量推動企業發展創新再上臺階。本鋼集團板材煉鐵廠新1號高爐團支部,提出向煉鐵人出身的鞍鋼著名勞動模范孟泰學習,廣大青年職工發揚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精神,在不同崗位上爭做新時代煉鐵人。本鋼集團礦業公司南芬露天礦作業區青年職工多、設備技術性能高、勞動強度大,因此,運巖團總支被定名為“郭明義團總支”,圍繞生產實際經常開展主題學習活動,并鎖定全年生產經營目標,組織“保安全、創高產”競賽,車間實現了全年安全無事故,還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節約了大量成本。多年來,不少英雄團隊是以本鋼、本單位的先進人物命名的,像以特鋼廠煉鋼工人出身的全國勞模郭英杰命名的團支部,在他的事跡和精神引領下,團隊青年守正創新,推動了創建活動的開展。
為少先隊員成長涂上鮮紅的底色
“看著隊旗交到你們手中,我們依依不舍,但我們懂得,這是責任、使命、精神的傳承。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英雄中隊’!”“我們一定會踐行英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的少先隊員,用實際行動讓這面旗幟光彩奪目。”2018年的畢業季,平山區群力小學市級英雄中隊的六(6)“楊利偉中隊”和六(5)“袁隆平中隊”隊員們在即將離開母校的最后一次升旗儀式上,將這兩面旗幟親手傳遞給了新一屆的四(5)中隊和二(2)中隊隊員。
英雄中隊的旗幟迎風飄揚,著實讓在場的人感受了一把榜樣的力量。教師們表示,有儀式感的交接讓學生們印象深刻。許多家長說,這樣的傳承太好了,別說孩子了,我們心里都激情澎湃。群力小學一直重視“英雄中隊”隊旗傳承工作,在每個英雄中隊學生畢業前,都要舉行隊旗交接儀式,讓英雄精神在校園繼續發揚光大。“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種精神引領,每個班級的學生、老師都鉚足了勁,立誓爭取成為全校最具示范引領作用的中隊。”學校大隊輔導員付丹告訴記者。
這些年來,市關工委通過開展青少年學英雄事跡、走英雄道路、創英雄業績、做英雄傳人活動,從一枝獨秀到百花爭艷,已創建“英雄中隊”113個。英雄中隊也成為對少先隊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名品牌。廣大“五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創建活動,傾注了大量心血,讓英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今,給媽媽洗一次腳,給爸爸捏一次背,為鄰居老人包一頓餃子,替敬老院擦一次玻璃,幫社區清理一批白色垃圾,給樓群栽幾棵綠化樹……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必須。他們從小事做起,從家里做起,在做好事的同時凈化自己的心靈,給自己的成長經歷涂上鮮紅的底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