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珍同志,女,出生于1944年,中共黨員,曾任中共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黨委副書記。2001年退休后,擔任寶塔區南泥灣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至今。她熱愛青少年,情系下一代,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十九年如一日,在關心下一代事業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南泥灣鎮關工委多次被評為省、市、區先進,本人多次被評為省、市、區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聽南泥灣紅色故事
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是河南沈丘人,是一位老革命,16歲就參加了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團九連副連長。1941年,在王震將軍的帶領下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侯秀珍多次聽公公劉寶齋講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的故事。三五九旅剛到南泥灣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住的,都是在梢林搭草棚安家,砍梢林開荒種地,餓了就用野菜野果代糧充饑,閑暇之余還編織草鞋,煉鐵自制生產工具……為提高開荒效率,部隊還展開了勞動競賽,每天公布成績。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 26.1 萬畝,收獲糧食 3.7 萬石,養豬5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實現了“耕一余一”的目標,開創了“當兵不吃公家糧,還向政府交公糧”的世界先例。侯秀珍最愛聽公公講的故事是“氣死牛”的故事。八路軍里有一個戰士叫郝樹才,是陜西延長人,開荒非常厲害,一連3天保持了開荒4畝多地的紀錄。有一位農民不信,牽著自己的牛來比賽。結果只耕了1畝多地,牛就口吐白沫累死了,而郝樹才那天創造了開荒4.23畝的紀錄。于是人們給他起了個‘氣死牛’的外號,郝樹才被評為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模范,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新中國成立后,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放棄在城里工作的機會,自愿留守在南泥灣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老紅軍劉寶齋同志在世期間,除了參加集體勞動,還給來南泥灣來學習的人講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故事,直到1984年去世。劉寶齋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了一生,他大公無私、不求回報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侯秀珍。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傳承紅色基因,教育青少年”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扎下了根。她說“老父親留給我們家最深的,一個是做人必須要本本分分,再一個就是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能給國家添負擔。老父親這個精神我必須傳承下去。”
傳南泥灣紅色基因
侯秀珍同志,在公公的言傳身教下,積極要求進步,向黨組織靠攏,1978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入黨的那天起,她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要手干凈、心干凈,做好事、辦實事,這樣才能守得住父輩們打下的紅色江山。”她在農業生產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被社員們選舉為南泥灣大隊婦聯主任,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改革開放后,侯秀珍同志又被村民們選舉為南泥灣村民小組長、村委會主任,一直到村黨支部書記,她先后擔任村干部15年。她把村上的每一件事當成自己家里的事來辦,無時無刻不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入黨初心。從修路到建學校,從帶領大家致富到調解矛盾糾紛,侯秀珍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贊許。南泥灣村,過去由于基礎條件落后,村里的孩子們上小學,都要蹚過一條小河,步行到五里外的陽灣村。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她決定“自力更生”建一所小學校。她動員全體村民,有技術的出技術、有力氣的出力氣,齊心協力建一所自己的學校。大家被侯秀珍同志的精神感動了,二話不說就積極上手,磚匠燒磚、石匠箍窯、木匠打課桌……一個多月的時間,沒花一分錢,學校就建成了!1979年南泥灣村終于有了自己的學校。
侯秀珍同志,樂于助人,關心青少年。“誰家沒吃的了就送吃的,誰家半大小子還沒成家就當媒婆給牽線。當年村里有個小伙子娶媳婦,結婚的衣服直到前一天還沒準備好。侯秀珍白天地里干活,晚上連夜給趕做新衣服……”提起侯秀珍,南泥灣村民的話語里無一例外地充滿尊崇。馬寶智一家人多,經常缺糧少吃,侯秀珍便把自己的糧食送給他們,幫助一家人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1999年,延安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已經是南泥灣鎮黨委副書記的侯秀珍,積極響應上級黨委的號召,親自扛著老镢頭上山,帶領干部群眾在三臺莊等村栽樹,為再造一個秀美的南泥灣貢獻自己的力量。20年過去了,南泥灣的山頭實現了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的巨大轉變。青山綠水間的南泥灣里就有許多樹就是侯秀珍老人親自栽的。她說“栽了多少樹我不記得,這里有多少個山頭我都記得。”
做南泥灣紅色傳人
侯秀珍同志,2001年退休后,就擔任了南泥灣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她就一心一意撲在關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上。她經常騎著自行車深入企業、學校、村組,宣傳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引導青少年知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她關愛留守兒童、關注殘疾等弱勢群體,用無私的大愛點燃弱勢青少年熱愛生活,戰勝困難信心和勇氣。
侯秀珍同志還充分利用南泥灣的紅色資源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在革命傳統教育下,在紅色基因滋養下,茁壯成長。一是她經常組織南泥灣鎮機關單位的青少年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紀念館參觀學習。二是每逢清明節,她都要和南泥灣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們一起組織全體學生,從學校步行到九龍泉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她說,“通過步行體驗,實地緬懷先烈,讓孩子們親身感受當時戰士們的艱辛,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她不但從思想上教育青少年,也從生活上關心青少年,有一年她去南泥灣小學宣講紅色故事。講完后正值中午,她發現好多路遠回不了家的孩子午餐只能吃干糧,在水管喝涼水。侯秀珍心里很不是滋味,決定發動附近3個村的村民籌錢,為孩子們買開水爐。“聽說是給娃娃們辦好事,周圍群眾踴躍捐款,從10元到100元不等,一天時間就收到了幾千元。”第二天,侯秀珍拿著籌到的錢,給學校買了3個開水爐,“有了開水,娃娃們再也不用喝涼水了。”
為了讓紅色的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向青少年和來南泥灣參觀學習的游人,一遍一遍講著熟稔于心的南泥灣故事。她的深情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火熱的歲月,讓大家感受到當年革命戰士激情澎湃的戰斗豪情。有時候,晚上還有人前來聽講,侯秀珍總是熱情接待,直至游客滿意而去,大家親切地稱她為“關工委奶奶”。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年輕時勞累過度,侯秀珍老人腰疼腿疼的癥狀越來越嚴重,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女兒多次想說服老人跟她們去城里住,可是她卻固執地說:“我不能離開南泥灣,要不然大家去哪里聽南泥灣過去的故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侯秀珍同志堅定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把南泥灣的故事講下去,把南泥灣的革命傳統傳承下去,教育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南泥灣精神,堅定不移地跟黨走,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守住紅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傳統,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