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寧市各級關工委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有機融合,創新性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圍繞用活用好紅色教育基地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學習王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童心向黨”黨史國史教育活動、“紅領巾尋訪”活動等六個方面深入展開,深入挖掘濟寧豐富的紅色資源,把紅色基因與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打牢理想信念的歷史根基、實踐根基,引導廣大青少年遵循紅色基因、領悟紅色基因、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紅色文化的弘揚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用活用好紅色教育基地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各類教育基地是開展紅色基因教育的有效載體。各級關工委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博物館、紅色展覽館、烈士陵園、王杰紀念館、微山湖抗日游擊大隊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國慶節、建黨節、國家公祭日等特殊節慶日,開展體驗式教育等活動,把紅色傳統、紅色基因、紅色記憶、紅色精神植入青少年心靈。目前我市共命名、掛牌紅色基因教育基地、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等共計244個,接受參觀教育77萬人次。
開展“學習王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英雄王杰故鄉的地域優勢,深入開展“學習王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各學校通過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參觀紀念館、學唱革命歌曲、祭掃烈士墓、開學第一課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深刻領會王杰精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在學習中不怕累、不怕苦,生活中不攀比、不浪費、不虛榮,讓英雄的榜樣力量和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發芽。目前活動已開展300余場次。
開展“童心向黨”黨史國史教育活動。市關工委定期組織“五老”人員給青少年講述黨史國史,舉辦“我的童年大不同”黨史國史交流會、感悟征文、社會實踐等活動共近百場。組織專家編印了《圣地魂》《紅色記憶》《培根鑄魂》《永遠的豐碑》等十余種教育讀本,免費發放到各學校開展紅色基因和黨史國史教育。各中小學校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演講比賽、歌詠比賽,觀看專題展覽、組織社會實踐等活動,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尋紅色基因,全面加強青少年黨史國史學習教育。高新區關工委組織開展了紅領巾小百靈合唱比賽,16所學校齊聚孔子國際學校,隊員們用優美的歌聲傳唱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放飛心中的中國夢。
開展“紅領巾尋訪”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尋訪各行各業優秀典型以及老干部、老黨員、老戰士,了解他們自身成長經歷,引導青少年了解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奮斗、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尋訪各地文化藝術家、民俗專家、傳統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幫助青少年學習了解民族節日、家鄉習俗、文明禮儀和民間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截至目前,各中小學校開展“紅領巾尋訪”活動近200場次。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與關工委長期開展的感恩教育、中華詩文誦讀、才藝培養“三項活動”相結合,將經典誦讀編入教學計劃、寫入教學大綱,在全市各學校普遍開展紅色經典誦讀、古詩文誦讀、情景劇匯演和童謠誦讀匯演等活動,打造“處處經典句、園園溢書香”的“書香校園”。開展的“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孔子郵局杯”全民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青少年錄制“國學經典誦讀視頻”參賽,共收到參賽作品2000余份,有個人獨誦、也有父子朗誦、祖孫朗誦、集體朗誦等,有的配以音樂、書畫、舞蹈等個性化元素,掀起了全民誦讀經典的新高潮。通過經典誦讀活動的持續開展,青少年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呈現出傳承紅色基因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風尚。
開展修學體驗活動。打造修學體驗品牌,依托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主題夏(冬)令營活動和研學旅游項目,設置經典誦讀、禮儀培訓、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等多種學習體驗項目,讓青少年走出校園,寓學于游、寓教于游、寓修身于游。濟寧市關工委聯合相關部門在曲阜儒源儒家文化體驗基地舉辦的“德行好少年”留守兒童國學夏(冬)令營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各種生動活潑的課程形式中,用國學經典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質,用琴棋書畫陶冶孩子的情志情操,用現代禮儀規范孩子的行為舉止,用擴展訓練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讓處在困境中的孩子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成長成為“德行好少年”。此項活動自2015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了8期,惠及留守兒童1400余人。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