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發源地。余杭的法治思維源遠流長,良渚遺址考古發掘大量精美玉器,是余杭先民對“君子如玉”規矩意識的崇敬。近代,余杭發生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余杭人追求法治的一曲悲歌。進入新時代,余杭在全國首創法治量化評估工作,2008年率先在中國內地發布區域法治指數,余杭法治建設相關經驗多次載入《中國法治發展報告》藍皮書,2014年獲得第三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余杭更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法治建設“高地”。
余杭區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南端,從東、北、西三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總面積1228平方公里,2016年財政總收入突破400億,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百強區第7位。余杭歷史沉淀深厚,孕育了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章太炎;余杭經濟充滿活力,阿里巴巴“夢想小鎮”眾創空間等互聯網新經濟都集聚在此。經濟高速發展,也給余杭的社會治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個擁有戶籍人口98萬,流動人口158萬的大區,余杭的法治建設任重道遠。
近年來,余杭區關工委緊盯青少年普法教育目標人群,以“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為載體,積極創建“零犯罪學校”和“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努力營造風清氣朗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空間,以小手拉大手,帶動整個家庭以及全社會法治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一、三力齊抓,完善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格局。
(一)領導聯系,重視給力。余杭區委、區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創建”工作,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牽頭掛帥,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副區長和區關工委主任擔任副組長,區關工委作為負責創建日常工作的協調機構,落實專人、按照“項目化、實體化、責任化”落實工作。為確保活動扎實推進,區“兩辦”專門下發《余杭區開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暨創建“零犯罪學校”和“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工作實施意見》; 區委主要領導專題聽取工作匯報,區分管領導親自聯系、督辦相關工作,多次召開工作推進會,落實專項創建經費200多萬元。領導的重視給力,給全區“創建”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經濟保障。
(二)部門聯動,各方合力。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高度重視,明確專人負責,落實好具體工作。區關工委發揮面上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區綜治辦將普法教育活動和“創建”工作納入全區社會綜治目標考核體系,推動責任單位將工作落實到位;區教育局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組織法律知識競賽、征文比賽、主題班會、實踐體驗等活動,并在全區十所學校開展“零犯罪學校”創建;區法院發揮好少年法庭的獨特優勢,組織各學校開展法庭開放日、庭審觀摩、優秀模擬法庭評選等活動;區檢察院依法維護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做好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的幫教等工作;區司法局發揮好法制副校長和法治宣講團作用,深入學校、村(社區)開展法律知識宣傳,組織開展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區公安分局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開展學生安全教育。宣傳部門和相關媒體做好活動的宣傳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區文明辦、區財政局、團區委、區婦聯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積極配合、支持創建工作。全區形成了部門聯動、各方合力的創建氛圍。
(三)三級聯創,措施得力。全區通過“零犯罪學校”、“零犯罪社區(村)”和“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三級聯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網絡。一是創建“零犯罪學校”,使普法教育融入班級。主要通過推廣“零犯罪學校”——倉前中學的“八個一”經驗:即選配一名法制宣傳委員、一次法制宣傳委員專題培訓、人手一本《中學生學法小手冊》、每月一期法制宣傳小報、一次法制專題講座、一次法治參觀學習、一次法律知識競賽、一次法制征文(演講比賽)活動。二是創建“零犯罪社區(村)”,使普法教育融入家庭。通過“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大力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傳播正能量。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摸清轄區內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情況,將村(社區)的老黨員、老村干部、老致富能手、老村醫、老組長等“五老”動員起來,參與幫教、感化、挽救重點青少年,為他們生活上解困、學習上幫助、行為上糾偏、就業上扶持。同時開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的社區(村)“掛星”活動,對三年以上無犯罪社區分別給予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稱號。三是創建“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普法教育融入社會。“創建”活動期間,積極在全社會營造普法教育濃厚宣傳氛圍,在余杭電視臺、報社、電臺等媒體分別開設《學法看法》、《情與法》、《小米說法》等宣傳欄目,在《余杭法治網》、《法治余杭簡報》等開設專題,并在《余杭發布》、《天天看余杭》、《余杭晨報》公眾微信號、微博等新媒體開設宣傳通道;對十所創建“零犯罪學校”特色經驗做法組織專題集中宣傳。還結合“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法治宣傳月”,組織開展大型廣場法律咨詢、文藝匯演等系列宣傳活動,以大型戶外法治廣告牌、橫幅標語、公益宣傳片、圖板展示等宣傳途徑和形式,在全社會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二、“三個同步”,創新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舉措。
余杭區青少年普法教育及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走過了十個年頭,多年實踐中摸索出了六個層面“三個同步”教育管理法,構建全方位推進、全領域覆蓋普法教育網。
(一)一般層面和特殊層面實行“同步管理”。
“一般層面”是指針對廣大在校學生的普法教育。一是抓牢課堂教育陣地。充分發揮課堂教育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做到學校法治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經費“五落實”,確保所有在校學生都能接受課堂法治教育。二是拓展法治教育陣地。依托浙江省戒毒所、浙江省未管所、余杭區看守所、消防大隊、法院少年庭、反邪教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完善青少年校外法治教育陣地建設,投資50萬元新建余杭區長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三是抓好活動載體創新。以“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活動為統領,結合省市“法在心中”等教育主題,以課外實踐活動、法治情景劇、學生社團、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專題講座、校園廣播、校園網及微信平臺等形式開展法治教育,不斷擴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面,激發學生學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遵紀守法意識。
“特殊層面”是針對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做好關愛幫教。一是劃分“ABCD”四類群體:將28周歲以下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群體劃分ABCD四類群體。A類,指因不良行為受到學校紀律處分的在校學生;B類,指因違法行為受到行政拘留、強制隔離戒毒(已滿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對其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的青少年;C類,指因涉嫌犯罪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青少年;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免除刑事處罰的未成年被告人;D類,指因犯罪被判刑的青少年。根據類別不同,開展不同的教育幫教措施。二是規范幫教工作法。針對A類,學校老師通過談心談話、主題班會、學業輔導、社會實踐、家庭走訪等形式,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學習行為的轉化。針對BCD類,具體做好七個方面工作:1、家庭、工作、生活、學校基本情況“四知”;2、每月開展定期走訪談話;3、每月開展思想教育、法治教育、公益勞動、技能培訓等活動;4、記錄幫教工作臺賬;5、建立幫教對象及家庭發生重大變故、遇到實際困難等重大事項報告制度;6、每年進行一次分析評估;7、幫助聯系就業。三是納入村(社區)網格化管理。余杭區依托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將村(社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為單元網格,每個網格設置一名網格長,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網格內群眾提供就近就地的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有效提高綜合服務和管理水平。將B、C、D三類青少年納入村(社區)網格統一管理,由1名網格長、1名民警、1名家長、1名志愿者組成幫教小組,網格長擔任組長,與幫教對象進行“四對一”結對。
(二)校內層面和校外層面實行“同步教育”。
校內層面:一是舉辦主題讀書活動。配發《代號12348》普法教育動畫光盤、青少年普法教育掛圖和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做到中小學校全覆蓋。組織開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主題讀書活動,結合普法演講、辯論、作文、書畫和青少年維權崗等中小學生體驗活動,開展法治教育。二是開展全區中小學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參賽人數近13萬,覆蓋率達80%以上,評選出區級及以上先進集體18家、先進個人400余名。三是組織“模擬法庭進校園”活動。舉辦“模擬法庭”庭審,讓學生自行籌備模擬法庭各環節,了解審理程序所包含的法律知識和意義,體會法律的神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及法制觀念,評選出10所學校為“優秀模擬法庭”。
校外層面:通過建立“五老關愛未成年人服務中心”專業化幫教組織,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開展關愛幫教。服務中心是經區民政局批準成立的民辦非企業社會組織,聘請全區“五老”志愿者,像醫生對待病人,老師對待學生,父母對待子女一樣的對未成年人開展關愛幫教,使青少年法治教育更具個性和柔情。如未成年人俞某,父母離異,父親疏于管教,性格孤僻,沉迷游戲,同時身患肺結核、多發性腫瘤,因延誤救治,多個器官出現衰竭,隨時可能引發生命危險,經“五老”志愿者及時發現并積極就醫,最終重獲健康,經過不斷開導關愛,幫助聯系就業,讓他重樹信心,開啟人生新的一頁。目前,全區共選聘有63名“五老志愿者”,每年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開展結對幫教,取得較好效果,獲得社會肯定和好評。
(三)本地層面和外地層面實行“同步預防”。
余杭區踐行教育公平理念,讓不論本地人還是外來人的子女,都享受到公平的普法教育機會。一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發揮“五老講師團”作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在全區開展思想道德主題教育活動,每年開展宣講100余場,受教育青少年達3萬人次。二是舉辦“快樂假日學校”。利用村(社區)現有場所,動員各方面志愿者,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小候鳥”、殘疾人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為主,在暑期開展法制教育、作業輔導、興趣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公益活動,開展防火、防電、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全區每年免費舉辦150多所“快樂假日學校”,有近5000名學生參加活動。三是提升出租房管理,加強流動人口安全教育。2016年杭州舉辦G20峰會期間,余杭區通過加強出租房安全管理舉措,實行實名登記、門禁系統安裝、群租房排查、“飯后一小時平安故事會宣講”等舉措,將外來人口進行規范化管理,可防可控,在外來人口中普及法律知識和安全教育,增強防范意識。
三、三個成效,形成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機制。
通過扎實有效開展第三屆“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目前,全區青少年犯罪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全區未發生重大的青少年群體性安全責任事故,充分體現了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
(一)“一升一降”,凸顯普法教育成效。全區青少年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提升。通過參加普法教育活動,青少年學到了法律知識,培養了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法律征文活動中,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聯系實際,寫出內容豐富的心得體會。全區青少年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提升。全區青少年犯罪人數明顯下降。根據司法部門提供的數據,在創建期間,10所創建“零犯罪學校”的學校在校學生未出現犯罪現象,未發生重大的青少年群體性安全責任事故。
2014年~2017年4月,全區青少年刑事案件犯罪人數統計:
年份 類型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1~4月 |
28周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數(包括外地青少年) | 1096 | 973 | 720 | 195 |
全區未成年人犯罪人數 (包括外地未成年人) | 111 | 80 | 45 | 12 |
(二)“一校一品”,打造普法教育亮點。在創建活動過程中,各所學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普法教育活動,特色鮮明,效果明顯。臨平一中成立全區首個“法治課堂”,建立家庭、學校、社區、司法教育和思想品德課、心理教育課、校本拓展課“四教三課網聯式”普法教育機制;閑林職高開展“正其行、清其心、和其性、雅其形”法治教育。臨平五中開展“分時、定時、隨時、定主題、定時間、定內容、定形式的“三時四定”點面式普法教育;塘棲二中成立“普法天平社”社團,這些品牌成為學校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
(三)“一體系一機制”,構建普法教育常態。青少年普法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2007年,余杭區委區政府依托《余杭區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體系》,建立了組織、信息、教育、服務、預防、矯治、責任等七大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二十三家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形成了“黨政領導、部門配合、學校實施、社會參與”四位一體的工作格局。這個體系可以說是全區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頂層設計。通過創建活動,這個體系不斷完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共同努力、協調配合,形成全區普法教育工作合力。創建期間,余杭區普法教育又建立了完善的體制機制:如建立月度聯席會議分析制度、季度工作匯報制度、督查檢查制度等相關制度,將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群體服務管理工作和入網格開展幫教工作,列入全區年度平安建設和綜治目標管理考核。一個體系,一套機制,讓全區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持續深入人心,確保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長效化管理,真正鞏固創建工作成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要扎實推進、力求突破,讓法律深深銘刻在全區每一位青少年的內心,讓法治成為全區每一位青少年的信仰,在余杭這片樂土上,繼承和發揚與生俱來的“法治因子”,續寫余杭“富而美”、“安而康”的新篇章!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