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通州區關工委、區圖書館聯合舉辦“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講座,邀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區關工委副主任王立生現場授課。
王立生圍繞大運河的古往今來、世界的運河、家鄉的運河、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內容開展講座,帶領100余名青少年、家長及文化愛好者,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感受大運河的波瀾壯闊與時代脈動。
講座中,詳實的數據與生動的案例讓運河歷史觸手可及。在“長河溯源 —— 大運河的古往今來”中,王立生講述大運河的開鑿歷史,并用 “明代漕船年運量最高達642萬石,相當于北京半年糧食消費量”等數據,展現出運河作為 “國家經濟動脈” 的重要地位。
在“世界坐標 —— 大運河的獨特基因”中,他講述了這條全長1794公里,世界上唯一貫通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因勢利導、借水行舟” 的工程智慧,凸顯出大運河作為 “人類文明共同財富” 的獨特價值。
在“家鄉印記 —— 運河滋養的通州記憶”中,他以通州本土文化地標為例,講述運河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分別介紹了體現運河 “包容并蓄” 精神的燃燈塔和三教廟,素有“大運河第一碼頭”的張家灣古鎮,讓運河文化“活”起來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在“未來圖景—— 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時”中,他結合規劃綱要,描繪運河保護與發展的“通州方案”,42 公里運河綠道成為市民休閑的生態長廊,“運河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讓文化傳承融入生活。
家長紛紛表示,此次講座不僅收獲了大運河的相關知識,還讓現場的青少年對運河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對青少年傳播和傳承運河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大運河的包容、開放,不僅是地理連接,更是文化融合與傳承。未來,通州區關工委將繼續推動青少年成為運河文化的“講述者”“守護者”,以書香傳承運河記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讓千年運河在城市副中心建設中繼續流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