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較發達的陽城縣,曾是未成年人犯罪高發區。2009年全縣未成年人犯罪27人,2010年降為15人,2011年又增至22人,一度在全縣引起軒然大波。學校告急,家長痛心,群眾不滿,社會反響強烈,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不僅引起了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更是讓縣關工委的老同志焦慮不安。縣關工委主任王寬元親率全班人馬傾巢出動,深入到繁華鬧市區陽城五中和工礦企業較發達的北留中學兩個未成年人犯罪高發的兩個重點學校調查研究,尋找問題根源,開展普法教育和結對子幫扶,經過十多年努力,使該縣近三年連續創造了全縣無未成年人犯罪的紀錄。最近,城市關工委組織專人深入陽城縣進行了專題調查,總結出該縣關工委創建無未成年人犯罪的經驗做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敢于擔當,調研先行
進入21世紀以來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加之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位,使處于未成年狀態的中小學生,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現象。陽城縣關工委在對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及部分中小學生進行調研時,看到和了解到不少負面問題,將其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社會不良風氣已侵入和滲透到校園之中。二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營業性網吧,對學校正常校秩序造成沖擊。三是青少年法制觀念淡薄,違法行為增多,少數人走上犯罪道路,其中有三個年頭最為突出,僅2009年全縣就有27名未成年人犯罪。四是一些家庭家教嚴重缺失,有的對孩子嬌生慣養,過分溺愛、護短,有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孩子犯錯后不是說服教育,而是粗暴地拳腳相加。前者使孩子產生高人一等的優越心理,后者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兩者都使孩子的健康成長受到影響。五是一些失足青少年被依法懲處后,后續的思想教育工作沒有及時跟上,因而顯得意志消沉,有的破罐子破摔,走上二次犯罪道路。
面對這些問題,作為關心下一代的工作部門,以王寬元為班長的縣關工委領導心情十分沉重,深感責任重大,能不能阻斷不良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對各級關工委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老同志們清醒地意識到,凈化校園環境,優化青少年學生成長氛圍非常必要且很重要,對關工委和老同志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刻不容緩。為了從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勢頭,凈化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還校園一片晴朗天空,關工委向縣委縣政府領導作了專題匯報,并主動請纓上陣,擔負起義務普法教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任,贏得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
二是找準“病因”對癥下藥
主要抓了兩個典型。一是北留鎮,該鎮是全縣的經濟強鎮,但未成年人犯罪率成正比增高,占全縣的30%以上。為幫助該鎮重視并解決好未成年違法犯罪問題,縣關工委組織五老中的精兵強將五下北留。一下,向鎮黨委政府通報情況,提出建議,引起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了以副書記為組長,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為副組長的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關愛小組,下發了相關文件,將此作為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內容;二下,動員當地“五老”結對幫教,把板子打在“五老”身上;三下,聘請縣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原縣法院副院長)王建華等精通法律的老同志親自到各學校上法制課,用大量身邊的典型案例現身說法教育挽救青少年;四下,組織開展半年回頭看、再鼓勁活動,總結好的做法,找出問題,完善幫教方案;五下,認真總結全鎮實現未成年人由違法犯罪的“重災區”到實現零犯罪經驗和做法,把他們的有效經驗推廣至全縣。除此之外,陽城關工委的老同志還經常用電話溝通,給予具體指導,并將他們的經驗給予肯定,在寒暑假領導人更換時,提醒黨委政府注意加強鞏固,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從而使北留鎮從2012年至今實現并保持了零犯罪的記錄。
再一個是陽城縣五中。該校地處城鄉結合部,這里的學生由于受社會和當地的一些不良影響,情況比較復雜,違法犯罪時有發生,甚至出現盜竊團伙的惡性事件。為幫助該校解決好青少年學生的違法問題,縣關工委主任王寬元、副主任王建華自告奮勇擔任該校校外輔導員。親自深入該校坐鎮解決問題。他們首先幫助校領導班子統一思想認識,把關愛未成年人成長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其次,旗幟鮮明地向該校領導指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教育部門是主戰線,學校是主戰場,老師是主力軍,促其樹立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此基礎上,促進五中制定了以“管、教、幫”為主體內容的整改方案,學校的教職員工和校外輔導員每人要結對幫教1至2人,關工委也積極參與了幫教。該校有一名姓趙的女生,父親因經濟問題判刑,母親每天泡在麻將場上,不關心女兒,致使其慢慢染也上不良習慣,抽煙喝酒,跟同學要錢要物,不給就指使人收拾,搞得校園雞犬不寧。王建華副主任了解該情況后,主動入戶包教。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指出其缺點與不足,一方面耐心地與該女生促膝談心,引導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寫了保證書,交給班主任監督,從而走上正常軌道,直至完成學業。整個五中經過持之以恒努力,終于從整體上發生了大變化,從2013年至今,五中再未發生過一起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件。
北留和五中的做法打破了以往一些人固有的“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率和犯罪率是同比”“城鄉結合部問題復雜,違法犯罪不可避免”等片面認識。陽城關工委將這兩個單位的經驗及時總結在全縣進行推廣,收到了好效果。
從2015年開始,陽城縣關工委又制定了嚴密細致的幫教方案,在全縣先后召開不同類型的幫教動員大會18次,廣泛動員全縣“五老”參與末成年人的幫教活動,組建起一支門類齊全的老年幫教隊伍。其中包括法律宣講員、矛盾調解員、心理咨詢員,問題疏導員、言傳身教報告員、校外輔導員、中國故事演講員等18大類,涵蓋了老干部、老教師、老戰士、老專家、老模范等眾多“老”字號人員,形成了多類別、多層次、全覆蓋的幫教氛圍;采取了結對幫教的措施,全縣有1000多名五老人員對違法青少年實行了結對幫教,如潤城鎮關工委80多名“五老”與460多名有問題苗頭的青少年實行了分工結對幫教,次營鎮32名“五老”人員對32名失足青少年實行了“一對一幫教”。
三是治理網吧,阻斷源頭
網吧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根源。中小學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們好奇心強,識別能力低,抵制力差,因而很難抗拒網吧誘惑。據了解,該縣經常光顧網吧的在校學生就有1000余人,占到在校生總數的5%。而網吧業主為了賺錢,也挖空心思設置了許多優厚條件招攬和誘惑學生。經五老工作隊調查,全縣有備案網吧和無證黑網吧30個,總計有電腦1000多臺,其中最多的120臺,最少的30臺。分布在縣城和部分鄉鎮。上網學生大多是打游戲、看暴力武打和黃色內容。他們大都存在逃學、輟學、打架斗毆、盜竊及其他違法劣跡,其中造成嚴重后果的有20余起,如閻某的父親是個運輸專業戶,為了讓孩子有出息,就將兒子送到縣城某中學上學,初二時孩子迷上網吧,經常逃學上網,老師管不了,通知了家長,其父在網吧找到后對其暴打一頓,但其不知悔改,輟學在家無所事事,流向社會結伙盜竊,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還有一個農村的孩子將父母做生意攢下的10萬多元錢偷走上網,其父因此一病不起,被兒子活活氣死。為了挽救誤入網吧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陽城縣關工委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和有關規定,成立了拯救未成年人擺脫網吧危害工作隊,作了具體部署和分工,對網吧誘惑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進行阻擊。其中最主要的做法是以創建長效機制為目標,采取了“八聯制”措施:(1)聯縣委支持。縣關工委主任王寬元帶領五老代表組,將調查情況,問題成因,意見和建議向縣委領導進行了匯報。縣委領導及時召開專題會,通報調查情況,指出未成年人迷戀網吧的危害性、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和綜合治理的必要性。大家一致感到,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必須把網吧治理作為迫在眉睫的大事。(2)聯部門執法,強制關閉了黑網吧,對有正當手續的網吧業主,進行了集中教育整頓;(3)聯迷網少年家庭。發起了“千名五老聯千戶,阻斷青少年網吧路”大會戰,由五老工作隊分工每人聯一戶聯一人,負責做家庭和本人工作。主管部門為百名五老志愿者發放了五老執法督查證,每個網吧配置2至3名督查員,重點深入網吧宣傳教育和巡視督查。縣里還聘請了若干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幫助督查工作。(4)聯實際強化法制教育。各校法制副校長把依法治校、規范行為作為主要內容。老法官王建華自編“學生迷戀網吧危害大”的教材,帶領五老宣講隊巡回宣講1萬余人次。在給迷網少年講課時,還請迷網少年的家長聽講。(5)聯學校領回失學生。因迷戀網吧違紀被開除、勸退或流失社會的失學生,都由五老聯系本人所在學校領回。各校也極力挽救迷網學生。某中學召回一失學生時,老師給母子端坐遞水,然后不留情面批評該學生扒陽臺跳院墻進網吧,經常曠課擾亂教學秩序,偷家庭盜社會走邪路等過失,勸導他迷途知返。這名學生流著熱淚,表示要改過自新重新做人。(6)聯重點凝聚迷網少年心。為網迷多的學校增加五老輔導員,開展多樣化課外活動。配合老師指導班級團員、干部同網迷學生結對幫帶,伴他們到圖書館、文體場、歌舞隊等處,重溫校園溫馨。學校增添電腦設備向學生開放,把他們引上了學習正途。(7)聯重要節點加強預防。寒暑假往往是學生容易放松的時候,為此,縣、鄉、村、校各級關工委針對性地劃分聯防,把平時聯校五老轉戰到聯重點戶重點人重點網吧的督查上。關工委和五老工作隊積極主動協助各方,組織開展多形式的假期活動,嚴防迷網者回潮。(8)聯職能強化責任。在縣領導的協調下,五老工作隊深入各級學校、網吧及有關單位,聯系各家簽訂責任狀。使拯救未成年人遠離網吧的工作形成齊抓共管。此外,還聯系社會各界,開通舉報熱線。各級關工委、學校、有關部門等將所設的未成年人上網吧舉報電話和意見箱公示于眾,發動全社會參與監督,通過這些舉措,終于使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行為得到有力遏制,
四是三管齊下,齊抓共管
陽城關工委的老同志認為,青少年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如果出現違法犯罪,學校和家長都有責任,而不能只責怪一方。為提高家長對孩子的責任意識,陽城關工委著重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在在全縣的鄉、校、企普遍辦起了家長學校。為了把這項全新的事情辦好,由原縣教育局長、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王保貴同志牽頭,帶領有關人員到外地參觀后,首先在西河中小學搞試點,成功后在西河村開了現場會,由縣教育局和關工委聯合發文,將家長學校在全縣推開。學校辦起后,王保貴親任主編,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編成教材。并聘用李義龍、李毅勤、王建華等為教師,后又增加了培訓師趙燕芳、心理咨詢師郭玉萍等多人,讓他們到家庭學校進行授課,開設的課程有道德、法制、心理輔導等專題內容。同時,還在有線電視臺開辦了專題欄目,堅持每周有一個教師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專題講座。為了確保家長課堂長年不斷線,關工委還積極幫助家長學校解決困難。如貧困村赤頭在合并住宿制學校時,將該村小學原有物件全部搬走,村里想辦家長學校連個凳子都沒有,縣關工委領導得知后,積極與陽城太行煤業集團董事長劉晉軍聯系,動員其捐資2萬元,幫赤頭村辦起了家長學校。二是組織講師團進行法律知識巡回宣講,使學生和家長弄懂道德和法律的內涵與底線,不去踩紅線,走極端。三是組織五老志愿者隊伍,為家庭教育拾遺補缺,增添正能量。關工委對五老志愿者進行了培訓,明確其任務是聯校、聯家、聯人,成為學校、學生、家長之間溝通聯系、增進信任的紐帶。四是為教育難度大的家庭排憂解難。如一名老同志的孫子因違反學校紀律被開除,這名老同志感到難以接受,情緒低落。關工委得知后,派人上門與其談心,并與學校協商,讓該生承認了錯誤并寫出檢查和保證書,重返學校。這位老同志非常感動,也看到了關工委確實對教育青少年有著很大作用,于是自動加入了五老志愿者隊伍。縣關工委還堅持組織各級關工委和“五老”志愿者,與社會各界共同扶貧助學,救助了3000多名學子就讀。對無父母家庭的學子,幫助其爺爺、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掌握對孫子輩的隔代教育方法。對單親家庭熱心幫助聯姻,使其能夠配合搞好家教。關工委還組織開展了家風家訓專題教育活動,在縣里的報紙、廣播電視臺和網絡上,設置專欄,分期舉辦家風家訓宣傳教育。請歷代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的家庭代表、現代家風家訓典型人物講述孝道,引導大家明理遵法,守德積善。這種專題教育已舉辦了十多次,每次都由各級關工委發動青少年家長收看,對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縣、鄉鎮、村三級關工委注重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人員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開展宣講、報告活動,當好培養教育青少年的的“園丁”,通過言傳身教,堅定孩子們愛黨愛國、聽黨話跟黨走的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縣關工委主任王寬元、常務副主任吳振鐸、王建華、王寶貴,退休干部劉管鎖、元家龍、原修土等同志深入陽城四中、五中、特殊教育學校,根據青少年特點,舉辦各類講座,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糧。縣關工委與縣委老干部局聯合發文,征集“五老”地方書籍,建立關心下一代圖書室,收集到“五老”自編自印的文學、政治、歷史、科技等各類書籍3000余冊。退休法官石書霞,在自己的家鄉上芹村義務籌建圖書室,豐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她不僅把自己珍藏的一些書籍捐給圖書室,而且給朋友打電話,從微信上發信息求助,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募集到政治、經濟、文學、農業、健康、社會科學等各類書籍3500多冊,180多幅攝影作品,160多幅書畫剪紙作品;退休干部郭恒勛,為機關、學校捐書5000余冊;退休干部王連緒,在自己家鄉演禮鄉清池村積極倡導“比家風、倡美德、講和諧、創文明”的新時代孝愛文化,引領好家風的傳承。石書霞還創辦了剪紙協會,地書協會,除吸收成年人外。還向青少年學生開放。還有演禮村70余歲的婦女劉美英,發揮自己的特長開辦剪紙學習培訓班,累計吸收少年學生200余人。蟒河鎮孔池村退休干部陳吉鎖40年如一日收集毛主席像章,自辦毛主席像章陳列館,把不同時期的毛主席像章作為濃縮的黨史,讓教師和學生參觀,使大家從中了解黨的歷史,增強愛黨愛國的熱情。
五是塑根鑄魂,立德育人
關工委的老同志認為,現在的年青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他們并不清楚革命先輩付出了怎樣的千辛萬苦,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利用全縣眾多的革命歷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領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縣關工委組織人員深入考察了陽城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歷史舊址,走訪了重多老黨員、老干部,深入縣黨史辦、老促會等單位,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從數百個革命歷史教育基地中選取了一百個典型,編寫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十六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等資料,并印制成冊,作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時代新人的教材,有十余處經審查合格后掛上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子。
堅持一年一度的祭奠英烈活動。每年清明節,縣城各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太岳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掃墓并進行宣誓,各鄉鎮也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來對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如橫河鎮關工委在每年“清明節”,即組織中小學生參觀晉豫邊抗日紀念館,并給學生認真講解參展圖片和物品;町店中心學校每年清明節都組織中小學生到町店戰斗紀念園,或九三訪問紀念樓,悼念英烈,垂吊英魂,學習英雄事跡。許多老人對革命傳統教育也十分熱心。如89歲高齡的離休干部崔有理,不顧自己年老,心臟又安裝了起搏器,堅持每年到東坡頭長江支隊紀念園,為前來瞻仰的青少年講述長江支隊的事跡,他還自費掏腰包租車,帶領20多位老人深入演禮、孤堆底等地,唱紅歌,演文藝節目。
陽城關工委組織的五老,不僅注重弘揚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也十分注重樹立和宣傳當代的英雄烈士。陽城縣河北鎮南井溝村的劉斌同志,18歲參加八路軍。經過戰爭考驗,逐級成長,直至擔任云南保山軍分區司令員。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后,他一家六口上陣御敵,兩個兒子在老山作戰中犧牲,又將女兒、女婿送上前線,妻子則一開始就參加了戰地服務隊,可謂“滿門忠烈”,被人們稱為“當代楊家將”、“民族脊梁”,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云南省委授予劉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國家有關部門數次邀他請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英雄的故鄉在陽城,陽城人民及其后代自然要近水樓臺先得月,縣委縣政府數次邀請劉斌司令員給干部群眾講述他們舉家報國的事跡報告,縣教育部門和關工委也邀請劉斌同志為師生代表作了數場報告。劉斌同志的侄兒劉管鎖也經常在太岳烈士陵園為青少年講述叔父一家的故事,縣關工委還極力推動為劉斌一家建立滿門忠烈紀念館。劉斌全家舍身為國的感人事跡,在陽城形成極大的沖擊波,使所有聽眾都受到強烈感染。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更接受了最現實、最具震撼性的愛國主義教育,許多青少年都以劉斌一家為楷模規劃自己的人生,形成了學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的可喜現象。
陽城縣注重發揮縣級關工委作用,促進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全縣學校的校風校紀和師生面貌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可概括為八種新氣象:一是難點問題穩妥消化,學校管理逐步走上正軌;二是主題教育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正能量占據了主導地位:三是依法治校形成共識,并在堅持中加以深化;四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逐漸配合默契;五是網吧治理科學有效,對青少年的誘惑趨向弱化;六是失足青少年浪子回頭改過重新:七是五老在培養下一代過程中作用明顯,不可或缺;八是整個社會層面對教育工作的關注力度增大,既給學校和學生帶來壓力,也帶來動力。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