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城市,是一座有著3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目前全市青少年共156萬人,其中“五失”(失足、失管、失學、失業(yè)、失親)青少年約有8181人,占青少年總數的0.52%。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雖然不大,但屬于青少年中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是各級關愛、服務的重點對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扎實有效地做好“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工作,對于促進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進步和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市各級關工委在中國關工委、省關工委的正確指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關愛幫扶“五失”青少年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014年,我市關工委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黨委高度重視,形成工作合力
成都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關心下一代工作特別是“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工作,堅持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作為政治要求來強調,作為使命任務來籌劃,作為社會責任來落實。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見》,對做好全市關愛工作和“五失”青少年的幫扶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市委書記黃新初同志和分管領導多次到市關工委進行調研,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的戰(zhàn)略高度,切實重視和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對“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要重視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
為進一步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成都市20個區(qū)(市)縣中的大部分單位,除明確一名現任常委兼任關工委主任外,還指定了人大、政府、政協(xié)各一名在職領導兼任本級關工委副主任,以加強對關工委工作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和組織領導。自覺把“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工作,納入黨委的目標考核內容,納入政府的民生工程項目,納入社會治理的總體規(guī)劃。
我市各級關工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始終把“五失”青少年的幫扶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常抓常議。做到研究關愛工作有幫扶“五失”青少年的議題,部署關愛工作有幫扶“五失”青少年的內容,調研關愛工作有幫扶“五失”青少年的項目,表彰關愛工作有幫扶“五失”青少年的典型。市關工委執(zhí)行主任王東洲同志還以個人名義,給成都市各區(qū)(市)縣黨委、政府一把手寫了一封信,希望各級黨委、政府繼續(xù)重視支持關心下一代工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做出應有貢獻,得到各區(qū)(市)縣黨委、政府的積極回應,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
二、深入調研摸底,分工明確職責
“五失”青少年是由特殊個體組成的,扎實做好他們的關愛幫扶工作,首先要做到摸清底數、建立臺賬、明確職責。
一是摸清底數。通過深入基層調研,沉到一線摸底,對全市“五失”青少年進行精確統(tǒng)計和現狀分析,在全市8181名“五失”青少年中,分類出失學1070名,失足281名,失管1665名,失業(yè)4403名,失親762名。真正做到人員底數清、思想動態(tài)清、基本狀況清,為全市各區(qū)(市)縣有針對性地制定“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措施,提供了準確的決策依據。
二是建立臺賬。由政府指定民政部門牽頭,各級關工委積極配合,依托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對轄區(qū)內的“五失”青少年進行登記造冊,設立臺賬。通過定期走訪、定人幫扶、動態(tài)管理、追蹤變化、建立“五失”青少年勵志冊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掌握轄區(qū)內“五失”青少年的人員變更、生活狀況、行為習慣、心理動向和關愛效果。
三是明確職責。各級黨委、政府注重整合社會資源,按照職責職能分工,明確對失足青少年的關愛由政法委牽頭負責,對失學青少年的關愛由教育部門牽頭負責,對失業(yè)青年的關愛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負責,對失管、失親青少年的關愛由民政部門牽頭負責,并與相關單位共同研究制定幫扶救助措施。民政部門還依據現行有關規(guī)定,力爭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yǎng)等方面向“五失”青少年實行政策傾斜。同時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幫扶資金、創(chuàng)辦服務機構、提供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參與對“五失”青少年的救助和幫扶,在全市初步形成了“關愛制度健全配套、主管部門牽頭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幫扶大格局。
三、開展傾情關愛,主動跟進作為
近年來,我們始終遵循“幫扶一個‘五失’青少年,就是幫扶一個希望;拯救一個‘五失’青少年,就是拯救一個未來”的宗旨,主動作為,傾情竭力,幫扶到人,關愛到心,在教育關愛“五失”青少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1、強化責任意識,實行結對幫扶
為認真解決好“五失”青少年中存在的“學業(yè)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情感失缺”等問題,我們認真組織開展了“大手牽小手”、“一對一”、“多對一”的結對關愛活動;及時組織“五老”、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和社會熱心人士與“五失”青少年結成幫扶對子;鼓勵在校教師、班主任、團干部主動擔任“五失”青少年的“代管家長”,使全市“五失”青少年的結對幫扶做到了全員覆蓋,不漏一人。
新都區(qū)未成年人劉莉,父母親都是智障殘疾人,爺爺雙目失明,家境非常貧困,屋內除一張能擠一家四口的木床和一口煮飯的大鍋外,一無所有。由于家庭無固定收入和生活來源,劉莉小小年紀便輟學在家中。為幫助劉莉盡快重返校園,泰興鎮(zhèn)“五老”志愿者主動與她結成關愛對子,積極向鎮(zhèn)上申請為她家添置了餐桌和電視機,辦理“安居工程”和低保,并協(xié)調泰興小學為她免去了書本費和午餐費。如今,劉莉已光榮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還成為一名青年志愿者,接過了愛心接力棒,繼續(xù)去幫助那些更需要關愛的貧困孩子。大邑縣“五老”志愿者李秀英長期結對幫扶兩名山區(qū)貧困學生,定期對他們進行親情關懷、心靈撫慰、思想幫教、學業(yè)資助,使兩個孩子成長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其中一名學生付鈺豪成為全縣的學習榜樣,被評為成都市“美德少年”。溫江區(qū)建立了聘任“愛心媽媽”、“愛心爸爸”、“愛心父母”制度,對近千名失管、失親青少年(含留守兒童)實行結對幫扶,不僅在物質上給予捐助,而且在精神上給予滋養(yǎng),做到每周通一次電話,每兩周面談一次,每月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直至高中畢業(yè)或考上大學。錦江區(qū)從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出發(fā),把家庭教育和干部成長結合起來,將“自我成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三項內容納入全區(qū)黨政干部培訓計劃,著力強化全區(qū)干部的家庭教育意識、關愛幫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探索了全國干部培訓的新模式。
2、強化成才意識,實行心靈幫扶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學校課堂教育、“五老”關愛活動室、“假日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為陣地,對心靈上有創(chuàng)傷的青少年給予心靈撫慰,幫助他們走出生活陰影,重拾陽光心態(tài),堅定人生夢想,培育心靈的“正能量”。目前我市已創(chuàng)辦近600所留守兒童之家,組織全市2萬多名留守兒童參加作業(yè)輔導、藝體培訓和各類情趣活動,使留守兒童在課余和假日期間學有陣地、玩有場所、幫有專人。
金堂縣是我市留守兒童人數最多的一個縣,擁有留守兒童近萬人,縣關工委與各鄉(xiāng)鎮(zhèn)、縣級部門齊抓共管,深入開展了“心靈陽光、親情互動、樂園建設、結對幫扶、維權關愛”等五項活動;定期組織心理健康老師到留守兒童較集中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開展心理咨詢,及時幫助留守兒童接受心理健康輔導;在全縣21個鄉(xiāng)鎮(zhèn)、45所學校開通親情電話70余部,為留守兒童提供親情溝通服務,有效改善了留守兒童的“煩亂度”和“迷茫度”,大幅提升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指標。金堂縣關工委組織拍攝的反映關愛留守學生的微電影《心愿》,榮獲團中央舉辦的“為了明天——關愛青少年彩虹行動”微電影大賽三等獎。青白江區(qū)人和學校是成都市留守兒童最多的一所學校,全校1200多名學生中,單親外出打工的占95.1%,雙親外出打工的占31%,成都市關工委執(zhí)行主任王東洲同志親自率隊到該校進行調研,將該校確定為市關工委的幫扶重點。主動協(xié)調四川省圖書館為該校師生捐贈少兒圖書1000余冊,電子讀書卡100余張;先后撥款200萬元(含省關工委支持的50萬元),為全校1200多名學生每人購買了一套價值341元的床上用品;組織實施了學生食堂改造、校圖書室整修等四個資助項目,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環(huán)境,為全校學生安心學習、立志成才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龍泉驛區(qū)關工委和教育局堅持把辦好“家長學校”,提升家教水平,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來抓。在全區(qū)57所中小學建立了家長學校,設立了153個家長課堂,把“家庭教育”納入學校的培訓計劃;把“家長提升”納入學校的教育目標;把“為學生成長奠基,為家庭教育護航”納入學校的辦學宗旨;把“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變成全體家長的共識。龍泉驛區(qū)創(chuàng)建“全國優(yōu)秀家長學校實驗基地”的做法,受到了中國關工委顧秀蓮主任的肯定和表揚。
3、強化法律意識,實行教育幫扶
加強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是“五失”青少年關愛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廣泛開展了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項活動。組織法制宣傳團深入學校、社區(qū)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共宣講200余場,5萬余名學生聽講;向全市中小學贈送了10萬冊青少年刑法教育前置讀本《走進刑法》。青羊區(qū)積極探索普法教育新模式,在全區(qū)48所中小學全部配齊了“法制副校長”,由學生擔任的“法制副校長助理”,積極協(xié)助“法制副校長”在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制講座,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法制方面遇到的難點和困惑,既增強了在校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也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該區(qū)被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辦公室授予“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qū)”稱號。武侯區(qū)人民檢察院和相關部門9年來連續(xù)舉辦了暑期法制夏令營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司法機關、到未成年犯管教所與失足青少年面對面交流、自編自導自演法制情景劇、觀看全國首套卡通版法制教育片等多種形式,使先后參訓的5000多名學生,初步直觀了解了我國司法程序和刑法知識,增強了學生學法、守法和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這些學生就像一顆顆傳播法律知識的種子,回校后又把所學的守法常識傳播給更多的學生。武侯區(qū)舉辦暑期法制夏令營的做法,被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中國法學會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制度創(chuàng)新事例。
在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同時,我們還加大了對失足青少年的幫教力度。我市各級關工委、公檢法司、婦聯(lián)、工會等部門,每年都要組織關愛團到四川省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對未成年犯開展探視幫教活動,鼓勵他們從深刻反思自己的犯罪行為做起,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從虛心接受教育改造做起,重塑向往明天、走向新生的信心和勇氣。關愛團成員還給未成年犯送去學習、生活用品和法律書籍,對他們實行“一對一”幫教。尤其是不少未成年犯讀到關愛團送去的《重塑自我,放飛理想——致高墻內孩子的一封信》時,感動得熱淚盈眶,泣不成聲,紛紛表示要認真接受改造,悔過自新,重新做人。近年來,在我市關工委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法制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少年犯由830人降至681人,青少年犯罪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全市己有80名失足青少年經過改造和重點幫教,又重新回歸學校和社會。
4、強化關愛意識,實行助困幫扶
我市各級關工委在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時,不搞錦上添花,堅持雪中送炭,始終把關愛幫扶落實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近年來,成都市關工委共籌措關愛基金3900萬元,看望慰問和幫扶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和特殊學校學生近萬名;都江堰市去年籌集愛心資金300余萬元,幫助600余名家庭貧困學生圓了入學夢;金牛區(qū)關工委以建立“430樂園”為切入點,募集關愛基金178萬元,為全區(qū)29個“430樂園”里的2000多名留守學生、貧困青少年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了免費托管服務;新都區(qū)通過舉辦“春風行動”和民營企業(yè)招聘會,主動為數百名失業(yè)青年及畢業(yè)大學生推薦就業(yè)崗位,積極協(xié)調有關部門為失業(yè)青年自主創(chuàng)業(yè)辦理小額貸款,為他們創(chuàng)業(yè)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在關愛幫扶“五失”青少年活動中,我市還涌現出了許多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yè)。邛崍市78歲鄉(xiāng)村退休老師宋迪泉自籌資金,在自家的院壩里辦起了“院壩學堂”,先后有300名留守兒童在這個家庭輔導站學習、生活、成長、成才。宋迪泉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本人榮獲了“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稱號。彭州市85歲的“五老”志愿者楊朝祥,從1991年起自掏腰包堅持給村里56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子發(fā)獎品,激勵他們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少年。楊朝祥的愛心善舉,被省、市新聞媒體稱贊為“獎品爺爺”,并入選中央文明辦2014年“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候選人。愛心企業(yè)家黃國蓉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yè)的老模范,她創(chuàng)辦的保潔服務公司擁有2000多名員工,其中有70%來自失業(yè)青年、下崗工人和殘疾人等。對這部分弱勢群體,黃國蓉傾注了拳拳愛心,定期走訪慰問困難的員工家庭,對子女考上大學的員工家庭,及時給予經費援助。她本人獲得了“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的榮譽稱號。
為進一步強化廣大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識,我們還配合有關部門,在全市中小學廣泛開展了防溺水等安全防范教育,印制下發(fā)了數萬冊《成都市青少年自我安全防范“掌中寶”》。由于做到了早宣傳、早防范,去年我市青少年溺水淹亡事故率和交通傷亡事故率均大幅降低,基本做到了暑期讓孩子安全、讓學校安心、讓家長放心,受到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與好評。近年來,我市關工委執(zhí)行主任王東洲同志多次強調,各級關工委要學會用科學統(tǒng)籌的方法抓好“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工作。堅持每年突出一至兩個工作重點,既注重量力而行,更注重取得實效,力求抓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大勝,不斷開創(chuàng)成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
四、關于進一步做好“五失”青少年關愛幫扶工作的建議
我市各級關工委在做好“五失”青少年的關愛幫扶工作中,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我們也深深感到,關愛“五失”青少年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長期工程和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根據我們的工作體會,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繼續(xù)將關愛幫扶“五失”青少年工作納入民生工程、目標考核和社會綜合治理規(guī)劃中,使關愛幫扶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長效化。
二是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五失”青少年關愛幫扶的具體保障措施。始終做到有部門牽頭、有專人負責、有經費保障、有督導落實,確保“五失”青少年關愛幫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避免掛在空檔。
三是建議各級部門和關工委對新增的“五失”青少年要做到早發(fā)現、早定位、早幫扶,防止流向社會,尤其是要防止向惡性方面轉化。
四是建議進一步落實好中央提出的“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yè),扶持農民工還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回引工程”,鼓勵農民工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盡量減少留守家庭數量和“五失”青少年人數,從源頭上破解留守兒童失親、失管和空巢老人監(jiān)護難等問題。
五是建議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運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弘揚社會杰出青少年精神風貌和關愛幫扶的先進典型,積極引導全社會來共同關注和幫扶“五失”青少年,真正做到讓失親、失管的孩子有人幫,失學的孩子能讀書,失業(yè)的青年有事做,失足的孩子有信心,不斷營造優(yōu)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qū)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