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美譽,這里不但孕育了古老而璀璨的河姆渡文明,更有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的虞舜、“事母至孝”的東漢孝子董黯、“孝感動天”的孝女曹娥等源遠流長的慈孝文化。2006年,在省市各級指導下,我市關工委在深入調研總結大隱鎮初級中學孝文化教育活動的基礎上,會同市教育局等部門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弘揚慈孝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活動的意見》,在全市中小學啟動了新型孝德教育活動。近10年來,我市孝德教育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深入人心,增強了青少年的感恩盡孝之心,弘揚孝道、崇文尚德成為全市青少年自覺的價值追求、市關工委重要的工作品牌,為創新新形勢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作了有益探索努力。市關工委開展孝德教育的做法多次在省市交流,多家媒體多次宣傳報道,市關工委榮獲首屆“浙江孝賢”先進集體。
一、主要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教材。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孝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道德文化的精神命脈,傳承孝德教育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內涵,是培養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工程,也是實現家庭和睦、促進社會和諧的治本良藥。信息時代,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鋒,作為玩著蕊片、吃著薯片、看著大片成長的新生代,意識形態深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的侵蝕影響,有的青少年“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少了,有的過分看重物質利益“埋頭走路”的多了,忽視個人品德修養,出現價值追求錯位,混淆善惡美丑,自我認知缺失等系列問題,特別是不少家庭對子女溺愛有余、寵愛袒護,凡事圍著他們轉,把子女視為“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思想和不良習慣,不懂得尊重和關心長輩,缺乏知恩感恩報恩的孝心。市關工委急社會之所急、想青少年之所需、盡關工委之所能,堅持發揮本土優秀孝德文化優勢,努力推進孝德文化建設,引導青少年從樹立孝親敬長的基本道德入手,著力培養對親人、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對黨和祖國的感恩之心,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立志做一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用之人。
二、主要做法
2006年以來,由市關工委牽頭,每年對孝德教育統一部署,下發指導意見,把孝德教育融入于學校德育體系,做到與學雷鋒活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主題教育有機結合,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普惠于眾,努力增強孝德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和有效性。具體做法:
1、用孝德傳統熏陶。著眼古為今用、通俗易懂,圍繞“什么是孝德”、“為何講孝德”、“怎樣講孝德”的問題,組織“五老”骨干認真發掘傳統孝德文化和姚江孝德文化精髓,深入學校、社區(村)講述古代《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等古訓和古代孝子女孝親敬長故事,宣揚古代虞舜、孝子董黯、孝女曹娥等崇孝踐孝事跡。通過編印《慈孝文化代代傳》書籍、《姚江古代孝子》連環畫,組織觀看精典姚劇《母親》,征集祖傳優秀家訓家風家規,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濃厚優秀孝德文化氛圍,開展優秀孝德文化普及,引導青少年增強對孝文化的認知理解,弄清新型孝德的真諦內涵,即孝有小孝、中孝、大孝之分,小孝是孝敬父母、贍養老人,要常懷感恩之心;中孝是尊敬長輩、尊重他人、以誠待人,要常懷仁愛之心;大孝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報效祖國,要常懷赤子之心,確保從娃娃開始,為他們心靈播下傳統優秀道德文化的種子和基因。
2、用孝德主題牽引。堅持主線主抓,以孝德文化為主線貫穿思想道德教育始終。市關工委根據教育進程和形勢變化,每年牽頭召開孝德教育座談會,聽取社會多方意見,靈活設置教育主題,先后開展了“弘揚慈孝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弘揚孝德、爭做孝星”、“知孝理、講孝德、踐孝行”、“弘揚孝文化、共筑中國夢”等主題教育,唱響孝德教育主旋律。堅持主題主打,廣泛開展孝德教育進課堂、日行一孝進家庭、孝星宣傳進媒體、孝德宣講進基層、孝德踐行進社區、孝德讀物進校園六進主題活動,增強孝德教育的覆蓋面、滲透力和感召力。堅持主課主導,針對青少年特點和認知接受能力,組織編寫的《國學》、《孝德雅行》、《尊孝重德》、《孝風輕輕吹》等系列孝德教材讀本,被浙江省教育廳列為全省學校首批德育精品課程。浙江省弘揚孝文化研討會、孝文化論壇、孝德教育研討會、首屆孝文化進校園等先后在我市召開。
3、用孝德實踐養成。著眼落細落小落實,深入開展“日行一孝”實踐。抓好學校實踐,采取開展讀孝德書籍、誦孝德經典、講孝德故事、唱孝德歌曲、寫孝德感言等多種途徑,利用有代表性的節日假期,開展孝親敬長、親情體驗和愛心奉獻,引導他們知孝理、守孝義。抓好家庭實踐,通過設立孝敬日,建立家長聯系卡,布置“親情作業”,倡導推行為父母洗一次腳,幫父母洗一次衣服,替父母燒一次飯,給父母捶一次背等日常最基本的行為實踐,強化孝行養成,學會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祖國培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他人幫助之恩。抓好社會實踐。不斷弘揚雷鋒精神,在公共場所獻愛心做好事,開展“以小助老踐行孝道、促進居家幸福養老”活動,組織青少年與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敬老院等結對獻愛心活動,廣泛參與美麗鄉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清潔衛生、環境保護、社會治理等公益活動,使青少年在樂于參與中提升愛長輩、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的美德美行。
4、用孝德典型引路。制定“小孝星”評選實施辦法,堅持每年從學校、社區(村)、鄉鎮(街道)關工委自下而上評選推薦,在《余姚日報》、余姚新聞網刊登候選人事跡,接受社會公開評選,市評選委員會確定“十佳小孝星”名單后,舉行隆重的頒獎命名表彰大會、事跡報告會及圖片巡展,讓“小孝星”進學校、進班級、進村社區現身說法,確保使評選的過程成為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再教育再提高的過程。至今,我市已開展九屆“十佳小孝星”評選表彰活動,涌現出90名市級“十佳小孝星”。對評選的“十佳小孝星”,組織市級新聞媒體對孝德事跡集中宣傳報道,集中出版發行,供中小學生學習。近年來,我市小孝星中涌現出“浙江孝賢”朱冬冬,浙江省、寧波市美德少年符若晗,“寧波市道德模范”馮樂,“當代寧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馬婷、馮樂、朱陳陽、金森興,“寧波市美德少年”趙科城,馬婷、莫蔣珂等5名小孝星還被評為“感動余姚”十大新聞人物,“十佳小孝星”馮樂、金森興還入選“中國月度好人榜”,舍己救人的90后大學生馬洋洋被評為全國百佳學子。如今,小孝星評選已成為青少年期盼、家長期待、村鎮街道(社區)贊揚認可、社會各界高度擁護的德育工程。
5、用孝德陣地催生。突出孝德陣地建設,在關工委的倡導下,市有關部門堅持挖掘一批、命名一批、保護一批,先后修繕了“孝女寺”,新建了龍泉山“三孝祠”等孝德文化遺址。目前,全市孝德文化陣地、文化墻、主題公園、文化長廊、家園館等大小場所達百余處,極大豐富了孝德教育內容。突出陣地作用發揮,市關工委傳統文化培訓基地堅持多年聯合學校、村鎮社區、企業舉辦弟子規夏令營全封閉教育訓練,市孝女之鄉小曹娥鎮每年舉辦的曹娥廟會,吸引了寧波、杭州、上海等地學生慕名前來。突出孝德網絡跟進,堅持開門辦教育,利用主流媒體網絡、政府公共微信平臺、關工委門戶網站,以孝德孝行專訪、專題、專欄等形式,聯合市電視臺攝制“青少年孝德教育巡禮”、“慈孝文化紀實”等宣傳教育片,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產生了良好社會反響。
6、用孝德機制保障。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形成了市文明辦統籌協調、關工委牽頭、教育局主管、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參與的協作教育體系,定期分析形勢、組織先進評選、開展調查研究、及時查漏補缺,牢牢把握孝德教育的正確方向。建立參與聯動機制,堅持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體系框架內開展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教師、少先隊輔導員和共青團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關工委組織和退休教師的主人翁作用,組織“五老”和先進模范人物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入校、入村(社區)宣講。注重與友鄰縣(市)區單位開展教育協作交流,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使孝德教育常講常新,增強育人合力。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把孝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材、納入德育考評,納入“五好”關工委創建,推動孝德教育制度化、常態化。
三、主要成效
1、帶來了青少年新變化。經過近10年扎實工作,孝德教育給青少年學生帶來可喜變化:孝敬父母的多了,責怪父母的少了;尊敬老人的多了,嫌棄老人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不講文明的少了;講究節儉的多了,亂花零錢的少了;勤奮學習的多了,厭倦讀書的少了;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少了,小孝子小孝女多了。不少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聽了慈孝教育報告,參加日行一孝實踐,使我深受教育,懂得知孝行孝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平常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2、續寫了孝德文化新篇章。傳統之樹常青,關鍵在于創新。伴隨青少年孝德教育率先持續推進,不少村鎮、街道社區和企業開設了百姓孝德講壇、設立了敬老日、成立了孝文化宣傳隊、開辦了少年開蒙儀式、制定了村民孝德公約,呈現出一校一品、一鄉一特的百花齊放局面,全社會行動極大地促進了青少年孝德教育的再深化,續寫了余姚孝德文化新歷史,如小孝星中十年如一日照料殘疾父親的90后金森興,嫩肩扛家、自強自立的孝女莫蔣珂,堅強樂觀、悉心照料養母的孝女馮樂,微笑面對坎坷人生的貼心棉襖朱冬冬等等。民間先后涌現出被李長春同志稱贊其“唱響了一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協奏曲”、千里感恩回報社會的“浙江驕傲人物”王龍集團董事長王國軍;主動照顧丈夫嬸娘、兒子丈母娘的“孝賢媳婦”馬桂珍等新型孝德模范,積淀形成了“孝親敬老、與人為善、鄰里誠信、熱愛家庭”新型孝德精神,趟出了一條青少年孝德育人新路子。
3、助推了全社會揚大孝。市關工委孝德教育活動,擴展到了與市婦聯一起評選市十佳孝賢媳婦活動,影響了余姚推動全社會揚大孝。成為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的一張名片,在全市掀起的“恪守信孝儉、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群眾性精神文化建設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市委組織部還把孝德行動融入了黨員教育管理,把孝德作為黨員民主評議、評選優秀黨員的重要條件。余姚“道德銀行”、“道德基金”、“姚文德”基金、“余姚好人榜”等活動組織也不斷推進。各鄉鎮普遍開展了孝星、孝子、孝媳和孝親敬老之星等群眾性、常態化孝德評選激勵,促進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彰顯了孝德文化軟實力,提高了余姚幸福指數。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