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學校開展“四在學校·幸福校園”(以下簡稱“四在”)活動,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有效探索,是適民情、順民心、惠民生的希望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全面深入推進“四在”創建活動中,貴州省黔西南州關工委強化措施,主動作為,合力推進了創建活動的開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強化措施,發揮作用,“四在”實現新推進
黔西南關工委充分發揮調查研究、統籌協調、聯動推進等積極作用,狠抓工作落實,創建活動實現了新推進。
(一)抓調研,當參謀,促推進。會同州教育局等部門,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總結、提煉“四在”活動的經驗做法,并形成工作報告報省關工委及州委、州政府,為科學決策、部署工作當好了參謀助手,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2014年初,省委將貞豐縣“四在”活動品牌寫進十一屆四中全會文件進行部署;同年9月,全省農村寄宿制學校“四在學校”現場推進會在貞豐縣成功召開,對全省推廣我州的經驗做法進行了動員部署。2015年12月,州教育局、州關工委等部門聯合轉發了《關于全面實施縱深推進“四在學校·幸福校園”活動的通知》,對全州“四在”活動進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四在”活動在全州得以進一步全面推進。目前,全州549所寄宿制學校已全面開展“四在”活動,受益學生達280243人,占全州總學生的40%。
(二)抓指導,創品牌,促提升。為打造品牌,提升創建成果,于2014年11月下發了《關于認真培育工作亮點努力打造黔西南特色品牌的通知》,要求全州各級關工委要把關工委工作融入“四在”活動,進一步豐富活動品牌內涵,努力打造成我州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重要品牌。通過在全州各級關工委與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各地已初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如貞豐縣建成“世紀陽光公司營養餐配送中心”,為學校學生配送營養餐,推出了“吃在學校解食憂”的升級版,“四在”活動內容和質量得以不斷豐富和提升。
(三)抓聯動,共攻堅,促落實。為縱深推進我州“四在”活動,州關工委主動加強與教育、文明辦、婦聯等部門的對接,聯動圍繞“四在”創建“十有”標準及有關要求,對全州創建活動進行安排部署,定期不定期開展督促檢查,了解活動推進情況,并實行共商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共同攻堅,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了工作的落實。2015年10所省級“四在”示范學校已獲檢查驗收,今年申報的10所示范學校創建基本結束,目前正在做驗收申報資料。
二、結合實際,注重特色,“四在”活動創出新亮點
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會同教育局等部門,結合實際,認真開展創建工作,“四在”活動創出新亮點。
(一)探索創新,“吃在學校解食憂”推出升級版。在不斷完善學校食堂設施和條件,結合“村校共建”、“家校共建”等形式,利用“困難留守兒童補助金”和“營養午餐”等項目,集中解決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吃”的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供餐模式,推出了“吃在學校解食憂”升級版,加強了對學生食品的采購、配送和制作進行嚴格管理,合理搭配膳食,逐步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使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吃飽吃好。如貞豐縣,2015年8月建成了貴州省唯一一家集中為學校學生配送營養餐的“世紀陽光公司營養餐配送中心”。目前,該中心已負責全縣離縣城30公里以內72所中小學校的學生營養餐配送,總計惠及學生38426人。該中心的建立,形成了“政府買服務、企業樹標桿、部門強監管、用戶能反饋”的工作模式,實現了產業規模化水平、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學校教學質量、家庭幸福指數、學生身體素質同步“五提升”。
(二)夯實基礎,“住在學校受關愛”實現新提高。全州農村學校在實施“親情工程”的同時,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和學校鄉村少年宮及相關制度,使寄宿制學校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真正感受到住在學校受關愛。一是建成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之家117個,為留守兒童課余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場所,使他們得到了最真誠的關愛和幫助,減少了家長無力看管的后顧之憂。二是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96所,極大地滿足了農村未成年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為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三是各學校“村校”關工委組織“五老”參加宿舍管理員及班主任的雙巡查和“三優先”、“五必訪”活動等。每個寢室的門上都有學生的基本信息,遇到突發情況,管理員能第一時間聯系到學生的家人;對留守兒童優先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優先接受社會資助、優先獲得“結對關愛”。另外,按照州委州政府今年10月份的安排部署,州關工委還主動將興義市豐都中心小學作為州級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示范點進行創建,目前正在創建中,計劃12月底創建結束。
(三)豐富載體,“學在學校長知識”實現新提升。在不斷深化農村地區課堂教育改革,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培育、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探索開展了“四點半學校”、“假期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既豐富了“四在”的載體和內涵,又讓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教學接地氣,使農村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增長了知識。如興仁縣第九中學、安龍縣第五中學、冊亨縣民族中學等學校,利用“四點半學校”分別開展了詩詞進校園、武術進校園、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貞豐者相鎮興者社區關工委充分利用“五老”資源開辦“假期學校”,推動了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管理關愛模式的形成。等等,成為了全州“四在”品牌的新亮點。
(四)解除困惑,“樂在學校感幸福”實現新突破。在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青少年文化場所和留守兒童之家,組織開展文娛、體育、書畫、演講等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同時,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納入“四在”活動重要內容,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如興義市組建形成千名心理輔導教師團(其中:取得國家級證書63名、省級證書58名,具有市縣級輔導資格331名,其他兼職心理輔導教師600余名),共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百余場(次),受輔導的中小學生近10000名。受輔導的學生解開了心結,學習快樂,健康成長。如洛萬鄉民族小學六年級學生羅桂麗,因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兩三年才回來一次,每每談到自己的父母,孩子總是流淚,學習也受到影響。后在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并通過開心聊天室與其父母視頻聊天,孩子開始變得樂觀開朗起來,在課余時間還學起了傳統紡織。
三、共商共建,穩步推進,“四在”活動凸顯新成效
在深入推進“四在”創建活動中,黔西南州關工委積極加強與州教育、州婦聯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共商共建等形式,穩步推進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和反響。
(一)進一步引起了各級的高度重視,不斷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州關工委聯合州教育局等部門,在深入調研、總結、提煉貞豐縣艾小學的經驗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在有條件的學校進行示點推廣,示范效應良好,引起了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2014年以來,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在每年的黨代會、人代會上,均要將“四在”創建工作寫入黨委、政府工作報告,并列入年度“十件實件”,要求加大投入,抓好教育工作的落實。推動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教育部門主抓、關工委等部門聯動共推”的工作格局,各級投入教育事業的力度不斷加大。僅2014-2015年,全州共投入教育事業發展經費29.4億元,其中,僅興義市就投入4850萬元用于實施寄宿制學校改造工程,推動了工作的落實。
(二)進一步轉變了學校的管理模式,不斷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四在”活動的開展,轉變了學校的教學管理理念。各中小學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制度》、《教師管理制度》、《人事工作制度》、《教師考核獎懲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學生評優獎勵制度》、《留守兒童登記制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等制度,學校管理實現了從“教、學、管”模式向“教、學、管、幫”模式的轉變,尊師重教及“教師愛教、學生愛學”的氛圍更加濃厚,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升。
(三)進一步搭建了社會的關愛平臺,不斷增強了學生的幸福歸宿感。州關工委聯合州慈善總會、州移民局、州教育局,于今年5月26日-27日在冊亨縣、望謨縣開展黔西南州“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愛農村貧困兒童、移民貧困“留守兒童”幫扶活動,共資助農村貧困、農村移民貧困“留守兒童”300名,每名資助500元,發放資助金15萬元,并擬將此項活動形成長效機制。興義市通過“四在”活動的開展,90%以上的留守兒童性格開朗、學習主動、熱愛集體,孤獨寂寞一去不復返。冊亨縣關工委充分利用社會及“五老”資源,聯系11家單位、企業,共籌集資金170多萬元用于援助失親學生和幫扶留守兒童。興仁縣第九中學開展詩詞進校園,組織學生參加“貴州省中華詩詞大賽”、“黔西南州中學生中華詩詞大賽”、“錦繡興仁杯”詩詞大賽等,僅2014年在省的詩詞大賽中獲獎的就有省級一等獎1名,二、三等獎各2名,優秀獎6名,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又獲得了榮譽。晴隆縣文昌學校(私立學校)依托黨建帶關建,開展關愛困難留守兒童學生活動,累計為困難學生減免學費100余萬元。義龍試驗區鄭屯草長鶯飛留守兒童基金會,資助資金和物資50余萬元,受資助貧困留守兒童近千名。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