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廣大少年兒童安全度過下午四點半放學后的真空時間,妥善做好學生放學后的家校銜接,萊蕪市關工委聯合市教育局在調研摸底和試點先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形成了城鎮“校園關愛驛站”和農村“校外成長共同體”兩種“四點半學校”創建模式,著力解決孩子們放學后的管理教育問題,保障孩子們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校園關愛驛站
考慮到我市社區建設不規范、城區學校較少等因素,市關工委和市教育局研究商定將“四點半學校”統一建在校內,命名為“校園關愛驛站”。 2015年,我市試點成立了7處“校園關愛驛站”,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在全市城鎮學校推開。
一是加強資源整合,完善軟硬件配備。按照“規劃合理、安全便捷、功能齊全”的原則,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少年宮、活動中心、圖書室、活動室、空閑教室、操場等場所資源,配備電腦、圖書、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習活動器材和書架、桌椅等基礎設施,設立“自主學習區”和“綜合活動區”兩個功能區,分別用于完成家庭作業和開展音樂、美術、棋類、球類、繪畫等實踐活動。同時,建立了穩定的專兼職教師志愿者隊伍,即包括本校教師,也包括“五老”隊伍、“愛心媽媽”、青年志愿者等,教師全部免費值班,為學生提供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臨時監護、興趣指導等服務,保障學生們放學后有所依、有所靠,正常有序的在校開展活動。
二是創新方法思路,突出趣味引領。按照“安全、多樣、實效、趣味”的運作思路,以組織開展思想教育、文明禮儀、興趣小組、心理健康等豐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動為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陶冶身心,使孩子們學得開心,樂在其中。如市實驗學校建立了“愛心驛站”活動中心,開展“當好臨時父母 傾注師長愛心”的結對幫扶活動,每位教師幫扶2至3名兒童,重點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加強教育;高新區裕豐小學關愛驛站依托15個特色教室開展各項學習、心理和課外活動,依托校本課程設置了“123”課程,即一個學習輔導,2個體育項目(足球、乒乓球),3個文娛項目(古箏、圍棋、書法)。
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服務管理。突出學校的主體作用,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校園關愛驛站”正常開放、有序開放,發揮最大效益。一是制定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包括與學校家庭的銜接制度、學生管理制度、管理人員和教師任職制度、檢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應急預案等,確保“校園關愛驛站”規范安全有序運作。二是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監督指導。學校安排中層以上干部加強管理,做到集中有人監管,活動有安全措施,進出有統一組織。三是廣泛宣傳,營造濃郁氛圍。各有關單位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使活動開展有聲有色,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樹立正確輿論導向,提高社會各界對“校園關愛驛站”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二、校外成長共同體
為促進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解決下午四點半放學后孩子們的安全、教育問題,在現有村村通校車的基礎上,總結推廣教育系統建立“校外成長共同體”的經驗,延伸服務對象和范圍,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打造我市“四點半學校”的新陣地。農村“校外成長共同體”是以年級、村莊或社區為單位,以家長委員會、學生家長和“五老”同志為主導,利用“農家書屋”、“鄉村少年宮”等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遵循就近組合、以大帶小、能力搭配、男女平衡的原則,學生自愿報名,6至8人為一組,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學習與道德實踐活動。目前,我市共建立校外成長共同體2600余處,3000多名家長參與,受教育學生近5萬人,在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規劃校外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生自主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成長能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突出家長委員會和“五老”的主導地位。校外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必須突破傳統的“學校中心”模式,這就需要發揮家委會和廣大“五老”的主導作用。我市從2010年開始,在全市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建立了學校、級部、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五老”同志在農村居住的較多,存在老教師、老藝人等“專才庫”,他們親合力、組織力、傳帶力強,是建立校外成長共同體,促進家校聯手履行教育管理責任的參與者和主導者。例如有的學校通過聯系社區、村委,走訪部分老藝人,經過多方合作協商,老藝人愿意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奉獻力量,并輪流值班,一周兩次義務輔導等。
二是注重校外成長共同體的載體設計。在時間安排上,主要考慮下午四點半放學后的時間段和周末、節假日的休息時段。在組織設計上,決策機構是家委會重組后的家委會互助社,學校代表、社區代表、“五老”等志愿者代表共同參與進來。在隊伍設計上,一方面是基于學生家長的常設隊伍,主要負責校外教育的日常工作,如活動開展、安全維護等。另一方面是基于校內教師、“五老”志愿者,建立校外教育的導師隊伍,主要承擔校外教育活動的設計任務。在活動設計上,要求正確處理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關系,德育為首、五育并舉,倡導開展黨史國史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和文體娛樂、技能培訓、綜合實踐等素質提升型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例如定期召開各類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比如以共同體為依托開展的“發生在我身邊的安全事故”實踐活動,孩子們在調查中深刻的感受到了事故的危害性,提高了防范意識。
三是強調各類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實際已形成了比較豐富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如我們立足偏遠山區未成年人課外活動場所建設薄弱的狀況,聯合市文明辦、團市委印發了《關于充分發揮莊戶劇團作用,在鄉村建立民辦少年宮的通知》,鼓勵各莊戶劇團自愿申報民辦鄉村少年宮,免費為農村未成年人提供場所、器材、師資,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努力使鄉村少年宮成為留守兒童之家,其中萊城區牛泉鎮西部山區任家莊村旭亮藝術團就是典型代表。又如每年都有上百名大學生志愿者和很多熱心的駐農村社區的企事業機構,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 效果很好。中小學校外成長共同體就是要將這些原本分散、隱性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推動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三、主要成效
校園關愛驛站、校外成長共同體的建立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家校共建的新平臺、關愛弱勢青少年群體的新載體,得到了家長的歡迎,社會的認可。一是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很多老師感受到有了校外成長共同體,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課堂上,教研活動精益求精,師生互動情趣橫生,學生完成課業更加主動,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在共同體內,先進幫后進,從而攜手共進步。二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顯著提升。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志趣變得高尚,道德得到升華,特別是團結意識、責任意識、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有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在這里變成“好伙伴”,玩世不恭的孩子成為志存高遠的“學霸”。三是青少年校外成長環境進一步優化。校園關愛驛站和校外成長共同體有效地解決了部分家庭的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實際困難,極大地降低了孩子的安全隱患。家長擔心的安全隱患便不再是問題。孩子有了溫暖的去處,不再私自下河洗澡,不再沉迷網絡游戲。特別是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得到了更大的關愛。熱心的爺爺奶奶為他們購買了新書包、新衣服,給他們講故事,教才藝,使他們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成長。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