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了解我市中學生網絡生活情況,研究做好引導中學生健康上網、科學用網工作,最近,由市關工委和市教育局關工委聯合組成的新余市中學生網絡生活調研組深入全市12所中學(市直2所 分宜縣2所仙女湖區2所 高新區2所 渝水區4所),召開學校領導和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干部、關工委“五老”共95人參加的座談會,向學生發放1306份調查問卷,對我市中學生網絡生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總體來看,熱愛網絡生活,積極參加健康的網絡活動,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努力提高正確上網的素質,促進自己成長成才,是當前中學生網絡生活的主流。但由于受網絡中許多不良內容的影響,學生使用網絡的知識不多,抵制負面影響的能力不強,出現許多問題,亟需加強教育和管理。現將具體情況綜述如下:
一.我市中學生網絡生活的基本情況
1.上網狀況。據調查有90%的中學生會上網,其中34%的學生上網是用于學習,查找資料或幫助完成作業;57%的學生上網是用于交友聊天,玩游戲、看小說。由于學校對學生帶手機進校管理較嚴,約80%學生是周末在家里上網。有些住校生是在課余休息時間或夜晚在寢室上網。個別學生會在上課時偷偷上網。
2.上網影響。據問卷調查,因熱衷上網而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占32% ,精神恍惚的占10.6%,常想起網絡畫面的占23.7%;有57%的學生會因為上網而忘記做作業;有33%的學生會因為上網而結交社會不良朋友。據學校反映,約有7%的學生上網成癮而產生不良行為,如偷家里的錢去上網。有些喜歡看網絡小說尤其是玄幻類網絡小說的學生,會幻想自己成為大俠,對現實生活產生扭曲的認識。
3.家長態度。據問卷調查,對中學生上網持支持態度的占5.6 % ,持反對態度的占20.9 % ,從不過問的占10.3 %,有時支持有時反對的占 63.2% 。
4.網吧狀況。由于手機的普及,學生進入網吧較前有所減少;有些網吧業主為了增加收入,想方設法吸引中學生進網吧,有的提供假身份證,有的提供食宿,有的提供各種優惠。有些學校附近的小賣店也會弄幾臺電腦吸引學生上網。
5.學校態度。據對12所學校的調查,一方面,抓好電腦教學;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學生帶手機進校,嚴厲禁止學生進入網吧。對上課玩手機和進網吧的學生一經發現即會進行嚴肅的處理。同時,盡力疏導學生對網絡游戲的熱衷,引導學生健康上網。
二.學校對學生上網的管控措施和經驗
1. 采取有效措施,嚴控手機上網。如市十六中成立了“課堂紀律巡查小組”,每天安排兩位行政人員不定期巡查各班課堂紀律,發現學生玩手機,當場收繳代管,直至學期結束由家長領走;為預防學生晚上就寢前在寢室內玩手機,學校安排教師住在學生公寓樓巡查;校值日教師每天巡視校園,勸阻學生違規玩手機;學生若違規使用手機,每發現一次即予通報并扣學生德育量化分。市十三中、分宜二中、羅坊中學、姚圩中學和馬洪中學等學校都采取了嚴格管理學生手機的辦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發揮課堂作用,增強識別能力。如市六中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為學生推薦優秀網站;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對待電子郵件中的垃圾郵件與不良信息郵件病毒;在信息下載過程中學會辨別信息真偽,增強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構筑一道心靈的信息“防火墻”;創造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上網的機會,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網站,讓學生在這些健康網站上“沖浪”。
3.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健康上網。如北京師范大學新余附屬學校一是每天下午第四節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設有陶藝、管弦器樂、國畫、播音主持、創意手工制作等二十多種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積極參與,分散學生不良上網的時間和精力。二是每周上好一節心理疏導課,由專業的心理教師給有“網癮”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讓學生回歸正常上網狀態。三是上好每周一節主題班會課,讓學生緊緊圍繞主題上網查閱有關資料,座談討論,正確用網。四是學校編印校本課程《網絡安全》,用于對學生進行網德教育,引導他們健康上網。
4.創新教育模式,重點幫教網迷學生。如分宜六中根據封閉式學校的辦學特點,為矯治學生的不良行為,創新設立 “陽光特色班”,將部分熱衷上網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組織起來,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牽頭,其他相關教師一起擔任輔導員,通過各種有針對性的課外活動,加強課外輔導,對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加強家校聯系,發揮家長監管作用。被調查的這十二所學校都注重發揮家長對學生上網的教管作用,如仙女湖中學將學校曾經出現的因熱衷上網造成學習退步,因熱衷網上聊天結交不良朋友造成惡劣后果的兩起典型案例印發給家長,促進家長配合學校加強對學生上網的監管。
三.中學生網絡生活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問題
1.思想道德出現滑坡。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不受規則和道德的約束,使少數學生失去誠信,有的撒謊;有的騙錢,個別甚至有偷盜行為。
2.學業能力產生倒退。部分學生因網癮而忘記甚至不想做作業,有的曠課、逃學,部分學生因上網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致使上課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學業能力出現倒退。
3.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這部分學生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用手機上網,造成生活無規律,視力下降,體質下降。
4.人際感情逐漸疏遠。極少數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精神刺激,觀看黃色內容,產生了虛擬交往的獨特魔力,失去對周圍現實環境和人際的感受力,遠離同學、老師、家長。
(二)原因分析
1.主觀原因
(1)自身心理作怪。他們有的是好奇心理入網,有的是放松心理玩網,或自卑心理尋網、或求異心理戀網、或逆反心理沖網。
(2)認知能力不強。面對虛擬網絡世界所充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虛擬資訊顯得無能為力,極易接受誘惑。
(3)自控能力較弱。他們的自制性和自律性均較弱,難以抵制網絡負能量的誘惑,容易被網上層出不窮、光怪陸離的新游戲和奇異信息所網住。
2.客觀原因
(1)家庭環境。一是家長既缺乏正確的關愛和引導,又缺乏感情的溝通與交流。二是家長缺乏網絡、家教知識和方法,無法引導。三是部分家長撒手不管,而委托的家長又管不了,家里學習環境與條件都差。
(2)學校環境。一是教育理念未及時更新,對學生的不良上網現象堵得多、疏的少。二是教師正確引導不力,致使真正為學習上網的只有30%左右。三是學校網絡教育跟不上網絡信息的要求。
(3)社會環境。一是社會上營業性網吧太多,吸引網癮學生上網。二是相關部門對網吧管理不嚴,少數網吧還為未成年人上網開綠燈,甚至為他們提供虛假身份證。三是網上垃圾信息和黃色資料太多,負面影響太大,對中學生構成了不健康的誘惑力。
四、引導中學生健康上網的對策建議
(一)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健康上網
1、學校要做到“五個加強”,一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網絡教育。應將網絡教育列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加大網絡道德文明建設力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網絡活動,引導學生嚴格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二是加強對中學生上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三是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網絡開設心理咨詢中心,定期與學生開展網上交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而對于已經沉溺于網絡的學生,則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四是加強校園網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五是加強網絡教師隊伍的建設及其網絡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駕馭網絡的能力和網絡教育水平,并注重實效。
2、教師要把網絡教育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上網進行自主學習,吸收有益知識。尤其是信息技術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網絡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他們提供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適合學生進入的網站。對少數有網癮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制作網頁、動畫等,把他們熱衷游戲的習慣轉化為學習習慣,變游戲高手為學習能手。班主任則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3、家長要加強對孩子上網的正確引導,多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適度設防,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學習。
(二)加強監管,創建社會綠色網吧
1、加強行政監督。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網吧的審批與監管,阻止不健康的進口游戲,經常開展網吧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黑網吧”,嚴格查處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行為,加大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保護力度。
2、創建綠色網吧。建議進一步規范和發展網絡文化市場,努力營造文明健康、誠實守信的網絡文化市場經營氛圍,依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依托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青少年宮、社區閱覽室、農村書屋等場所建設“綠色網吧”,免費或優惠為包括中學生在內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務。
3、加強網絡管理。建議經常對網吧業主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法規培訓,引導他們自覺規范經營行為,實行持證上崗制度。進一步發揮市、縣、鄉各級人大代表和關工委“五老”志愿者對網吧的義務監督作用。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