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科技強國有我”第11屆廣東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創意制作競賽——粵港澳青少年邀請賽在廣州市英東中學舉行。粵港澳青少年及家長、帶隊老師共600多人參賽。
領導嘉賓出席邀請賽
“科技強國有我”,
粵港澳青少年“比拼”七巧板
在位于廣州南沙的英東中學體育館內,來自粵港澳多所學校的參賽青少年齊聚一堂,緊密配合,齊心協力設計手中的七巧板,全神貫注地沉浸在這場創意比拼之中,現場緊張有序。本場邀請賽為現場團體賽,設親子組、小學高年級組和中學組,每幅作品要求運用不少于10副七巧板,結合美術形式進行創意組拼。這次比賽不僅是一次創意與智慧的比拼,更為粵港澳青少年搭建起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來自粵港澳多所學校的青少年組團參賽
就讀于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的學生魏琦(化名)和同校小伙伴組隊參賽,“為了這次邀請賽,我們經常利用午休時間進行練習,模擬現場比賽的情形。”她說,在備賽過程中不僅提升了美術創作能力,科技創新思維也得到了鍛煉。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角逐,一件件充滿中華傳統文化智慧與科技創新意識的七巧板創意作品驚艷亮相。作品不乏航空航天、大國重器等科技元素,更巧妙融入大灣區的地標景觀,讓人眼前一亮,體現了參賽青少年對科技主題的深入理解與精彩詮釋,還蘊藏著對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的美好設想,勾勒出粵港澳青少年眼中大灣區未來的綺麗藍圖。
學生們展示參賽作品“科技強國有我”
本場邀請賽設置了親子組,吸引眾多港澳籍學生家庭踴躍參與。其中,香港籍學生沈迪(化名)和爸爸媽媽一同參賽。沈迪的爸爸介紹,賽前全家齊心鉆研七巧板的構造與玩法,日常也熱衷閱讀科技讀物、關注國家科技發展,圍繞競賽主題做足了準備。小學二年級學生小奧(化名)也是一家三口參賽,小奧媽媽認為活動對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溝通很有幫助,“平常跟孩子的交流往往是單向的,而這次參加親子共賽,我們能在創作過程中更了解他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動態。”
厚植科普沃土,
助青少年樹立創新志向、追逐科學夢想
自 2014年起,廣東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創意制作競賽活動至今已舉辦11屆,影響力不斷擴大。本屆競賽活動由省關工委、省科協指導,省直關工委、省科協關工委、省教育系統關工委主辦,以“科技強國有我”為主題,旨在引導青少年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增強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發展能力,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交流,本屆競賽活動專門設立了粵港澳青少年邀請賽專場,并得到香港中聯辦廣東聯絡部、澳門中聯辦廣東聯絡部和廣東省振興科技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領導嘉賓觀摩比賽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陳勇,省科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周佑英,省關工委副主任吳子剛,省關工委副主任、省直關工委執行主任梁暉及相關單位領導嘉賓出席觀摩邀請賽,并就持續辦好競賽活動進行了座談交流。在座談會上,陳勇談及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性,“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以高質量科普厚植科技創新沃土。”他打了個生動的比方,“科普是科技創新的土壤,科技創新成果如同土里長出來的‘糧食’。只有土壤足夠好,才能長出優質的‘糧食’,也就是說,良好的科普基礎,才能催生亮眼的科技創新成果。”陳勇指出,激發科學興趣應從娃娃抓起,七巧板創意制作作為一項有益的科普活動,能夠有效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讓更多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鄭賢分享了她在教學中引入七巧板創意制作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成功改善班級氛圍的教育實踐經歷,希望能大力推廣七巧板創意制作活動,惠及更多青少年。
邀請賽現場
本屆競賽活動設郵寄作品賽和茂名、梅州、廣州與粵港澳青少年邀請賽專場等4個現場賽區,共征集到8059幅作品,4個現場賽區共5400多人參賽。接下來,主辦單位將組織作品評審,表彰一批優秀作品。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