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是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的需要,也是關工委的重要職責。今年以來,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我們作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廣東省關工委把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作為全省關工委系統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組織廣大“五老”及時傳達學習,深入宣傳闡釋,創新開展活動、發揮基地育人作用,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育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
組織專題學習 掀起學習貫徹《條例》的熱潮
省關工委率先垂范,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召開主任辦公會、培訓班等專題學習《條例》精神,指派專人赴韶關等市作專題輔導報告,不少關工委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學習,通過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帶領離退休黨員開展《條例》專題學習,收到了良好效果。各級關工委通過一級帶動一級學的方法,使廣大“五老”理解和掌握《條例》的基本內容,認識到黨中央印發《條例》的重大意義,明確了黨中央對廣大“五老”的殷切期望,進一步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把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推動青少年黨史教育落到實處。
堅持遵循規律 增強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實效性
各級關工委順應青少年成長的特點規律,根據不同年齡、群體、行業和接受能力,聯合黨史研究部門,組織“五老”宣講團、報告團,聚焦省委“1310”部署,結合“五老”參加革命、建設的親身經歷,精心打磨課件,講好紅色教育精品課,使“五老”成為先學深學的示范者、帶動者。“五老”認為:“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也是自己與信仰的對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他們主動學習網絡知識和PPT等課件制作知識,了解跟蹤青少年常用愛聽的網絡熱詞,提前多次到要授課的紅色場館踩點。有的老同志為了授課,連續半個月早上5點就起床備課。講課當天,還特邀兩名老戰士身著戎裝、佩戴軍功章一起參加,令聽課的中小學師生深受教育。學生們說:“原來課本上簡單的幾行字,卻都是爺爺們真實經歷的故事,我們崇拜的英雄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針對大中專院校學生身心特點,不少學校關工委聘請政治素質高、理論功底深厚的退休教師和優秀校友擔任思政導師回校授課。思政導師通過定期講座、小組討論等形式,輔導青年學子學習《條例》,教育引導青年學子特別是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畢業生從黨史國史、紅色基因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區,充分挖掘轄區的“五老”資源,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社區工作和生活,開展“爺爺奶奶課堂”等紅色文化活動,維護和諧穩定,共建美好家園。在農村,圍繞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村青年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不少企業關工委充分利用企業紅色資源,把企業奮斗發展歷史融入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講好鐵路紅色故事”“講好茂名石化故事”等活動,對青年職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實現青工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品質涵育與職業成長發展和生活實際需求的有機結合。
創新開展方式 增強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感染力
一是編寫本地紅色教育書籍。各級關工委充分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組織“五老”編寫《梅州紅色故事》《英雄少年譜》《陽江革命歷史故事選編》《海豐紅色故事》《薪火》等一批優秀讀物,用發生在家鄉的紅色故事教育青少年,以便更好地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鳴、思想共鳴,更好地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先輩遺志,立志成才建設美好家鄉。二是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各級關工委積極適應社會環境的新變化和青少年黨史學習的新需求,努力探索黨史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科技,與融媒體合作推出“講好紅色故事”節目,推動線下深入宣講與線上生動闡釋有機結合,不斷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三是加強宣講方式創新。開展“小小紅色講解員”培訓活動,組織“五老”編寫解說文稿,注重以小故事講述大道理,使青少年主動學習宣講黨史,通過春風化雨、入腦入心的方式,自覺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講好,把中國道路、中國成就、中國故事講好,真正從思想深處打動和贏得青少年。四是與“中華魂”讀書活動、“讀懂中國”活動相結合。各級關工委圍繞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舉辦“毛澤東崇高精神風范”征文、演講比賽,“讀懂中國”優秀作品展演活動,組織開展閱讀紅色經典、講述紅色故事、演繹紅色劇目,通過老少共話、共唱、共頌等形式,共同唱響紅色主旋律。五是與國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各級關工委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新生軍訓國防教育,激發青少年愛國情感,增強國防意識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同時加強社會實踐,不僅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學習黨史,更在行動中傳承紅色基因,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七月,既是黨史學習月又正值暑假,不少高校關工委聯合團委、志愿者協會,組織青年學子深入鄉村開展“三下鄉”活動。關工委發揮“五老”優勢,指導政治堅定、熱心公益的師生團隊,利用特長優勢和載體資源,打造“鄉村少年宮”,對鄉村青少年開展“四史”教育、美育、科普、健康知識宣講等實踐活動,形成以關工組織及成員單位為主體、“五老”隊伍為依托、社會力量為補充、共同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機制。聚焦鄉村振興,組織引導老專家、老教授力所能及地發揮理論優勢、專業優勢和經驗優勢,深入鄉鎮,舉辦講座、指導生產等,為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發光發熱,貢獻才智。通過“三下鄉”活動,實現黨史教育活動常態化和長效化,切實增加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不斷把傳承紅色基因工程引向深入。
發揮基地育人作用 深化粵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省關工委印發《關于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關工委利用廣東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各級關工委不斷探索創新,用好用活紅色教育基地資源和港澳地區重要紅色遺跡,借助組織穗港澳三地青少年研學、交流、聯誼等時機,把教育基地和遺跡現場變成“五老紅色講堂”,重點向港澳青少年講好三類故事。一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故事。充分挖掘歷史名人、歷史遺址、自然遺址、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疍話、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文化富礦”,搭建港澳青少年尋根嶺南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的有效渠道。二是在香港和澳門發生的紅色故事。重點講好香港作為紅色避風塘、作為聯系上海黨組織與各蘇區之間的中央秘密交通線樞紐的故事,講好秘密大營救和“虎口”營救國際友人及美國飛行員的故事,講好新政協活動中心與民主人士北上籌備新政協的故事,講好澳門冼星海紀念館、葉劍英紀念館、葉挺將軍故居等的故事,努力使港澳青少年在春風化雨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三是講好黨旗國旗軍旗區旗的故事。精心設計“信念的抉擇”“信仰的燈塔”“青春的力量”等多條紅色研習線路,“五老”在研習現地講述紅色故事,漸進加深港澳青少年對黨的了解、對祖國和民族的感情。實踐證明,“五老紅色講堂”通過有形象、有聲音、有內容、有效果的宣講,在學校、家長和廣大港澳青少年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學校表示,原來到處請專家,其實專家就在自身。由“五老”為青少年開展黨史教育,比訓誡更有說服力,比教誨更有感染力,比呼喚更有引領力。家長認為,讓老干部給孩子們上課,我們放心!香港籍學生說,在活動中我了解了更多的中華文化,希望未來能夠為灣區的建設和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澳門學生說,作為澳門新青年,我們應該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國家的愛護尊敬。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廣東省各級關工委舉辦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700多場次,受教育的青少年達24多萬人次。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