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老”之光 鑄教育新輝
北京市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關工委主任
尤 娜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始終將關心下一代工作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充分發揮“五老”群體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與威望優勢,系統實施“銀齡賦能工程”,“五老助雙減”是這個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一、頂層設計,筑牢育人機制基石
一是建立組織機構。成立以教育工委副書記為組長,教委機關業務科室科長及關工委委員組成的“五老助雙減”工作領導小組,構建“關工委統籌、單位落實”二級管理機制,實施委員定點聯系試點校制度,從關工委中向各試點校一對一選派1名委員作為聯系人,同時邀請吸納區域內資源單位的負責同志進入,形成區域合力。
二是制定實施方案。研究制定《東城區教育系統關工委“五老助雙減”工作試點實施方案(試行)》,明確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內容,為試點學校開展工作提供遵循。
三是實現跨界聯動。整合體育、文化資源,邀請文藝、體育、科技等多方老專家、老同志擔任志愿者,不斷充實人員隊伍,為開展好“五老助雙減”提供智力支持。
東城區確定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分司廳小學、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附屬校尉胡同小學、東四九條小學、安定里小學5所學校為“五老助雙減”試點校,43名“五老”志愿者以“銀發導師”身份重返育人一線,形成“銀青接力”的生動局面。
二、精準賦能,打造銀齡育人品牌
一是深耕課堂教研。成立了14個名校長工作室,其中聘請吳甡、鈕小樺、王歡、劉金玉為卓越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深耕課堂,發揮傳幫帶作用,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通過“線上直播+線下研磨”雙線模式開展教學指導。“五老”深入教學一線,一零九中學老專家定期指導青年教師查課評課,對青年教師的授課與作業批改進行點評。退休特級教師王佩霞在定安里小學帶領青年教師完成36節語文課的磨課研課,該校語文組在全區教學評比中首次躋身前三甲。老校長孫立新開發的《從“嚴師”到“仁師”》系列課程,已幫助127名青年教師實現教育理念轉型。在校尉胡同小學,“五老”通過“二對一”輔導機制,與年輕班主任定期深度交流,顯著提升其綜合教學與管理能力。
二是創新服務潤心。組織“五老”志愿者助力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內容。東四九條小學充分發揮退休教師于秋潔的美術專業優勢,帶領學生開展景泰藍制作社團活動,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非遺文化傳承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于老師還通過“傳幫帶”積極培養年輕教師,推動非遺景泰藍技藝薪火相傳。此外,依托永外街道管村社區設立服務陣地,連續六年借“社區鄰里節”等活動契機,為社區家長開展專題咨詢,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是家校協同解難。2019年,東城區在市教育系統關工委的指導下,啟動10個“家校社共育咨詢室”試點工作,由教育、心理、法律領域的“五老”專家坐診,建立15項工作制度,200余名“五老”志愿者積極參與,主動協助指導骨干教師對特需生和特需家庭進行幫助指導。推出“家庭教育大講堂”,圍繞“隨班就讀、學困生、厭學、心理問題嚴重、家庭矛盾突出”等重點群體,召開東城區特需學生“關愛”行動推進會,指導學校實施精準助學,關注身心健康。目前已開展咨詢135場次,舉辦專題講座92場,各類活動360余場,為216個家庭提供一對一咨詢,受益學生和家長19000余人次。退休老校長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師編印出版《家庭教育難題60解》,該手冊被北京市關工委作為典型經驗推廣。
三、協同增效,譜寫“雙減”實踐新篇
東城區在“五老助雙減”工作中,雙向發力激活“五老”資源,構建校內提質、校外減負、家校社協同的“雙減”新格局。
一是專業賦能課堂。開展政策解讀等通識培訓,組織“五老”專家診斷教學,分層指導教師,助力學生突破瓶頸。
二是豐富課程供給。構建課后服務體系,開發線上選課與農耕實踐項目,“五老”指導勞動教育,推動跨校資源共享。
三是滿足家長需求。組建講師團開展多元指導,組織“家長成長共同體”活動,促進科學育兒與代際共成長。
展望未來,東城區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五老”隊伍的梯隊建設,深度整合優質社會資源。通過系統化、精細化舉措,推動“五老助雙減”工作向縱深發展,讓“五老”力量在助力學生成長、服務教育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東城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