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高密市經濟開發區馮家莊村周邊的留守兒童便不約而同的來到寶德書院,在這里學習、娛樂,成為孩子們喜愛的“第二課堂”。寶德書院是農村教師李濟遠和單美華夫婦于2013年7月創辦的,前身是清末高密東鄉耆碩李符道先生在村內創辦的私塾“寶德齋”。多年來,書院秉承“人間至寶是有德”的古訓,致力于為家鄉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熱心關心下一代,傳播社會正能量,受到周圍群眾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騰出自家住房 創辦寶德書院
2013年,身為人民教師的李濟遠和單美華夫婦看到許多孩子因家長忙于工作或長年在外打工,致使孩子放學后無人管理,無人看護,經常在街頭追逐打鬧,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甚至發生過落水溺亡的悲劇。痛心之余,他們便騰出自家住房,全家總動員開辦“寶德書院”,將本村及周邊村莊的留守兒童放學后接到這里,義務承擔起輔導孩子作業,管護孩子安全的任務。通過為孩子們提供一處免費學習娛樂的場所,從而最大限度避免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切實解決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
萬事開頭難。李濟遠和妻子單美華結婚多年一直省吃儉用,但為使孩子們有一個良好舒適的學習環境,夫婦倆把自家的南屋、兩個廂屋和一間正房騰出來,重新進行了布置,并拿出多年積蓄,安裝了一直沒有舍得裝的空調,新添了書架、課桌、電腦等設施。采購圖書為了省30元油錢,夫婦倆便選擇騎電動車,輾轉市區各個書店,精心選購符合孩子興趣特點的圖書。由于路途遙遠,回家路上電動車沒電了,單美華便在后面幫丈夫推,上坡下嶺十多里路程,兩口子走了3個多小時。到家后,勞累的夫婦倆顧不上休息,趕緊將圖書歸類、上架,等忙完已是午夜時分。
書院成立之初,只有不到五個孩子前來。婆婆告訴他們,書院籌備時,很多村民都在觀望,有人說這是開書店賣書,有人說這是辦輔導班賺錢,還有人更是肯定地做出結論:分文不收、免費來學習,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根本不存在!當夫婦倆精心準備、忙忙碌碌準備了一個多月的成果,被這些閑言碎語否定的時候,他們心里有說不出的委屈與難過。誤解歸誤解,收拾好心情,夫婦倆重新振作精神,相互安慰對方:“天道酬勤,咱們管不了他人的評價,只管用心做事,只求問心無愧!” 漸漸地,書院專心做事、公益教學的做法傳遍了全村,起初觀望的村民們紛至沓來,都爭先恐后地把自己孩子送到“寶德書院”,交給他們照看。從此,不管是白天學習還是晚上學樂器、做游戲,家長們都是心悅誠服,書院里總是天天爆滿。
社會大力支持 助力書院發展
書院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5年,高密市關工委在這里掛牌建設了“四點半學校”,先后投資4萬余元,為書院配備了桌椅、電腦、投影儀、國學機以及圖書、書法、繪畫、樂器等學習活動用品和設施。并從孩子的健康成長出發,建立了一套科學、完備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讓孩子們在這里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同時,團市委、市婦聯、市教育局等部門也關心關注書院的發展,積極為書院的發展排憂解難。社會熱心企業、愛心人士也經常到書院走訪慰問,為留守兒童帶去學習和生活必需品。
寶德書院“四點半學校”在大家的鼓勵支持下,直至今日,天天處于忙碌和充實之中。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點半放學后,孩子們便站著整齊的隊伍,一路唱著國歌或者誦讀著國學經典,在單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書院寫作業、玩游戲、閱讀、練書法等等,等到家長下班后,安全接回家,實現了管理的無縫隙。每周六、周日,是公益講堂和興趣課堂時間。書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史國史教育等內容充分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李濟遠主要負責教授孩子們思想道德、國學知識、黨史國史等方面的教育,單美華主要負責孩子們的課程輔導、課外閱讀、法治宣傳等方面的教育,在外地上中學的兒子每當大休回家,就自覺負責孩子們的硬筆書法、智力游戲等方面的教育。據不完全統計,書院共組織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主題報告會、黨史國史教育講座,以及書法繪畫、演講征文比賽等活動120余場次,受教育青少年達6000余人次。
除了教學,書院還經常組織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如到敬老院進行敬老系列匯報演出、走進社區進行衛生清理、為殘疾或貧困兒童進行公益捐助、到莫言文學館參觀學習等等。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230余次,使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了自我,磨煉了品質。在高密市關工委的協調下,還吸納了許多“五老”志愿者、太極拳協會、書法繪畫協會等組織和個人參與書院的教育和管理;每到節假日,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等30余個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團隊便來到書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音樂、書法、繪畫、舞蹈、攝影、體育等方面的特長教育,他們將新時代大學生的風貌帶到書院,帶到鄉村,不但使孩子們更加開心快樂,還豐富了農村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年近八旬的高密市“五老”志愿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郭文政每到周末或節假日便組織20余名霞滿鳳城“五老”志愿者來到書院,向孩子們傳授剪紙、泥塑、撲灰年畫、茂腔等技藝,傳承和弘揚高密傳統文化,他們還將中國夢、黨史國史教育、上級會議精神以及市里的重大決策部署等內容融合到教育青少年的過程中來,在培養孩子們動腦動手能力的同時,還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愛黨、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
“四點半學校”的建立,使本村及周邊村莊的留守兒童有了學習活動的場所,解除了廣大群眾特別是職工、農民工家庭的后顧之憂。截至目前,在“四點半學校”學習活動的學生和留守兒童達130多名,參與書院教學服務管理的“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在職教師等達680余名。
全家齊心協力 小家變成大家
書院建起來了,也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但面對丈夫一個暑假瘦了十多斤的身板,單美華有點心疼丈夫了。但李濟遠堅定地說:“我一直想把祖輩的家風發揚光大,讓寶德書院再現風采。”
公益如燈,奉獻如歌。在他們共同努力的過程中,單美華也慶幸有一位好婆婆:公公去世得早,母親苦力支持丈夫讀書、直到工作。結婚后,他們沒有在城里買樓,陪婆婆住在農村。并且讓老人住在正屋,他們住南屋。書院開辦以來,婆婆每天默默支持著他們,協助照看孩子,冬天提前生好爐子;夏天早早打開空調。現在的公公,是李濟遠的的繼父,是保安公司退休職工,這些年來他任勞任怨,和婆婆一同撐起這個家。書院成立后,他主動擔負起書院的保衛工作,和婆婆一起為孩子們提供后勤服務;大伯是村里的“五老”志愿者,他經常到書院給孩子們講村里過去的故事;二叔主動騰出房屋給他們使用,解決了他們五口之家的住房難題;三叔是特校教師,在書院籌建過程中,天天靠上負責;愛好傳統文化的小叔和李濟遠,根據教學實際,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文化的精華,共同創編開發了書院啟蒙教材《寶德童蒙錄》,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書院現有圖書12000余冊,并免費為周圍青少年開放,每年前來借閱圖書的人數達600余人次。書院的創辦過程中是艱辛的,但有全家人的支持,有社會好心人的幫助,有一切為了孩子的信念,他們堅定地堅持了下來。
李濟遠、單美華夫婦先后榮獲“山東十大凡人善舉”、“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優秀教育志愿者”、“齊魯書香之家”等稱號。今年5月15日又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最美家庭”殊榮稱號,受到李源潮、沈躍躍、宋秀巖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有人會說,寶德書院全家奉獻,分文不收的做法是傻了!但是,他們卻認為,正是因為全家奉獻,才讓他們的家庭更加幸福,人人更加快樂!他們說,能為家鄉的留守兒童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他們全家倍感榮幸,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