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教育助推行動是江蘇省和蘇北蘇中8市關工委對轄區50多萬涉及百萬家庭孫輩,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均衡、公平、親情教育的民生工程。2007年江蘇省關工委在調查中發現宿遷等地解決留守兒童上學難問題最燃眉之急的是擴大寄宿制,江蘇省關工委如實向省委省政府報送調查報告并提出建議,引起高度重視,將擴大寄宿制納入政府規劃,省財政投入10億元在留守兒童集中的39個縣分期實施。經過七年努力,關工委上下聯動,“五老”傾心助推,留守兒童寄宿率由原來的25%擴大到現在76%。
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教育助推行動,是關工委在調研中發現而后在全省總結推廣、分階段有步驟推進的。2007年夏天,省關工委集中三個月時間,發動3萬多名“五老”,在婦聯、教育等部門的支持下,走村入戶到學校,對蘇北蘇中留守兒童現狀及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我們發現,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正常家庭教育和關懷,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性格缺陷和道德品行等多方面的問題,加上農村村鎮撤并,中小學調整,孩子上學路途遠,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有些孩子合乘農用三輪車上學,7人座位坐進20多人。泰州興化市臨城鎮有一雙留守兒童姐弟乘電瓶車回家,被卡車撞死。農民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家鄉中心校住校接受優質教育和好的管理,各地黨政領導和教育部門也認為這樣做對加強這些學生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十分有利。基層黨委政府領導同志說,農村青壯年勞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孩子不教育好,新農村怎么建設。2006年,時任宿遷市市長張新實在全國人代會上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專門就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發出呼吁。該市在財力薄弱的情況下,采取省“六有”工程(寄宿制學校均應有衛生食堂、有冷熱飲用水、有水沖式廁所、有標準宿舍、每人有一張床、有活動場地)給一點、市縣財政補一點、學校籌一點的辦法,到2007年將留守兒童寄宿率從10%提高到64%。我們認為,宿遷做法,即實施和擴展寄宿制,讓留守兒童在在學校集中住宿、集中管理,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的一個有效辦法。但由于經費緊缺,原有的宿舍、食堂等硬件設施缺口較大,許多孩子想寄宿卻沒辦法解決,寄宿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當時我們到學校實地了解,同教育主管部門作了認真研究測算,并聽取群眾反映,七成的留守兒童能在學校寄宿就基本滿足需要了。經調查,蘇北蘇中共有留守兒童57萬人,已解決寄宿14萬人,按留守兒童寄宿率70%計算,尚有30萬人需要寄宿,按每生4平米宿舍(含衛生設施)、1平米食堂,每平米基建成本800元計,每生需基建費4000元(不包括征地費用),共需經費約12億元。為推動辦好這項民心工程、和諧工程,省關工委寫出調查報告向省委省政府作了匯報,提出了“加大投入,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等四條建議。省關工委名譽主任陳煥友對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說:這是件大事,值得投入,所需要資金省關工委一分也不要,由有關方面使用好。對省關工委的報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時任省委書記梁保華批示:“關工委關于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很好,既分析了當前工作面臨的問題,又總結了基層的有效做法和經驗,提出的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建議切實可行。請省政府召集有關部門研究,落實四條建議。”時任省長羅志軍也當即批示,要求分管副省長組織有關部門對所提建議提出研究意見,進一步做好此項工作。省政府有關負責同志兩次聽取關工委調查情況匯報,并協調財政、教育等部門專心聽取老同志意見。當年省委省政府將擴大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寫進了“民生決定”,列入了2008年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著力抓好的十件實事之一,省財政分批撥款10億元,重點幫助39個省財政轉移支付縣,有關地方和學校逐步解決有關配套設施。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留守兒童寄宿率由原來的25%提高到76.2%,蘇北蘇中各市所有鄉鎮中心小學基本都建立了寄宿制,農村初中和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基本滿足,學習、生活、管理有了保障,他們的家長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顧之憂。
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基本滿足后,隨著形勢的發展,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遇到了一些新問題。例如:寄宿制學校的食宿條件各地差別較大,有的沒有紗窗、蚊帳,伙食也較差;還有一些偏僻地方寄宿制學校偏少,一些留守兒童寄宿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上學仍很困難。如何推動寄宿制學校改善條件、提高寄宿生管理質量和水平,成為我省各級關工委關注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為此,省關工委主任曹鴻鳴專程到蘇北基層調研,發現留守兒童集中寄宿學校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改進。他在洪澤縣共和小學調研時,發現該校留守兒童19間女生宿舍內無洗漱間,公共廁所在外,很不安全。他回來后組織省關工委討論,籌資5萬元幫助該校每間女生宿舍都加建了衛生間。他還要求各地關工委多方想辦法,改善寄宿條件。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省委書記羅志軍看到省關工委有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總結材料,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省關工委為推動農村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困難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值得學習和推廣,并希望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共圓“中國夢”。為貫徹落實好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省關工委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了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新舉措。針對當前寄宿制學校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求各級關工委聯合各方,通過向上呼吁、幫助反映、出面協調、爭取社會支持等辦法,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學校創辦寄宿制的積極性;同時,動員一些身體較好、責任心強、年齡相對較輕、有奉獻精神的退休老教師、老干部擔任學校的義務生活老師,既為留守兒童開展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又配合學校加強對孩子們的教育和管理,以緩解學校老師配備不足、經費緊張的實際困難。在省關工委的部署推動下,各地關工委多方想辦法,幫助改善寄宿條件。宿遷市關工委配合教育部門,開展創建留守兒童托管樣板學校活動,市關工委、市教育局通過聯合調查研究,專門制定了托管樣板學校的檢查驗收標準,對寄宿生的食宿標準、生活老師配備等都提出明確要求。市、縣(區)關工委還直接掛鉤指導7所學校的創建并全部達標。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全省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許多學校為留守兒童開設綠色網吧,豐富課外生活,試行“雙班主任制”;開設專用電話,方便他們與父母通訊聯絡;設立“談心室”,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現在的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用孩子們的話說,是“學習安心、生活舒心、家長放心”。
近年來,隨著蘇北、蘇中工業經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青年回本地創業的逐漸增多,有些地方留守兒童呈減少趨勢。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和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長期存在,蘇北、蘇中大批農村勞動力的輸出是不可避免的客觀需要,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仍然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對他們的關愛始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持續行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持續關注、并盡我們所能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教育行動,讓留守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