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農村,其父母長期或階段性外出務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做出了貢獻。留守兒童被留在農村家里,一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和父母團聚一次。如我區固原地區留守兒童的調查中反映:在國家級貧困縣西吉、彭陽、隆德、涇源縣及原州區的11所小學中四、五、六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數據看,共有學生944名,留守兒童就占714名,達70%。
一、目前留守兒童存在的社會問題
(一)家庭親情的缺失:以我區固原市抽樣調查的944名學生為例,其中714名留守兒童有432名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18名自己生活;73%的留守兒童偶爾與老人發生口角;13%的孩子經常與老人發生口角,他們遠離父母,情感交流受限;55%的留守兒童父母半年回一次家;8%的一年以上才回一次家;有78%(557名)的留守兒童因各種原因或條件有限,很少與父母聯系;僅有11%的兒童不定期與父母打個電話。在父母回來時,僅有136名孩子表示愿意跟父母交流,而更多的是覺得父母很陌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監護大多由爺爺奶奶承擔,父母監護角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使孩子們在心理上出現孤獨感、自卑感。
(二)“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留守兒童寄養爺爺奶奶或親戚家中。這些親人大都是老年人,文化程度很低,還有的是文盲,無法輔導孩子,與孩子進行交流的面窄,只能關心吃喝日常生活,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還有的放任不管,甚至家中農活過重,老人們無暇顧及孩子,這也使孩子們學習受到影響,有的老人認為:“只要孩子在學校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成績的高低無所謂。” 由于年齡上的差距及思想認識上的巨大差異。監護人很少與孩子能融洽溝通,造成兩代人之間較深的隔膜,對兒童健康成長有很大負面影響。
(三)留守兒童對學習成績、自我認知能力比較薄弱。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加之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們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所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據調查表明,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優秀和良好的只有3%,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并不令人滿意。他們平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周六、周日、各類假期留守兒童和老人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經常要承擔做農活的任務。
二、關工委和廣大“五老”在留守兒童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一)主動作為,促進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的出臺。
在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自治區關工委主動作為,調查研究,積極與自治區民政廳、教育廳、團委、婦聯等部門聯合,共同為我區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建言獻策,向自治區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得到了高度重視,2016年6月15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寧政發[2016]57號)。《意見》對完善我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依法監護兒童健康成長,加大關愛保護力度,發揮群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協同做好關愛服務工作等作出具體要求。并制定到2020年實現我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機制有效運行的工作目標,切實加強留守兒童的有效保護。目前,我區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機制、強制報告機制、應急處置機制、評估幫扶機制和強化監護干預機制。大多數農村學校為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寄宿制學校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老師經常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輔導教育,廣大群團組織及“五老”積極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使留守兒童能夠快樂學習,愉快生活,健康成長。
(二)同臺唱戲,推進“四點半學校”試點工作,做好留守兒童關幫助
“四點半學校”、“集善之家”、“周末小課桌”、“校外教育輔導站”、“心理咨詢室”等已有的教育陣地,是落實留守兒童關愛關愛保護工作重要的平臺。為了發揮好作用,自治區關工委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區“四點半學校”進行調研并形成專題報告,提出一是充分利用學校場地設施資源,政府出臺必要的政策,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由家長委員會開辦“四點半學校”。如果不能大面積開辦“四點半學校”,請批準在少數學校開展試點工作。二是政府有關部門對社會和個人舉辦的校外托管機構、教育機構或個體家教的嚴格監管,避免以營利為目的,無資質辦學、學生安全無保證、教育質量低下等問題發生。三是依托社區、動員社區退休老教師、老黨員、老模范積極參與“四點半學校”、 “周末小課桌”相關工作。到此調研報告,在報我區相關部門的同時上報中國關工委,得到了中國關工委顧秀蓮主任的高度評價,并作出重要批示:“寧夏關工委對‘四點半學校’調研報告很有深度,全面了解區內‘四點半學校’的實情,組織各方面力量進行研究分析,并了解外省關工委在這方面的做法,梳理出三種助學模式,很有針對性、實用性,用心、用力辦了這件事,相信對區關工委系統‘四點半學校’必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四點半學校”對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為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委將這項工作作為重點,積極聯系相關部門,提出具體措施。經與自治區教育廳反復協商溝通,2016年4月1日,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關工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四點半學校”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寧教基[2016]99號)。《通知》對主要任務、試點范圍、服務對象、教師來源、場地選擇、內容形式等作出具體要求。形成有組織、有保障、有質量、有安全,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參與、社會協助、學生樂于參加、家長放心滿意的“四點鐘托管教育”服務體系,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通知》還要求各級關工委切實發揮好對“四點半學校”的組織和監管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動員更多的“五老”同志參加到“四點半學校”自愿者服務隊伍中來,形成相對穩定的關愛幫助和師資隊伍。組織他們定期開展業務交流和進行培訓,不斷提高組織能力、關愛幫扶能力和教學水平。
建立激勵機制,對“四點半學校”創新發展和教學服務做出突出貢獻的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不斷鞏固發展“四點半學校”并形成長效機制,把為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工作做實。
(三)籌劃建立10所留守兒童之家
本著為青少年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工作思路,為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加強留守兒童課外場所建設,改善留守兒童課外活動條件,使留守兒童有所依,有所獲。自治區關工委與上海愛心人士聯系,投資10萬元在我區國家級貧困縣的西吉縣火石寨小學等10所小學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每個留守兒童之家建立在相關學校內的干凈、衛生、陽光充足、3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里,配備電腦、打印機、體育器材等設備及器材。建成后,派專門老師負責管理關愛留守兒童在校生活,培養孩子的集體感和自信心;同時制定親情聯絡制度,協助指導留守兒童分批定期用視頻與外出打工的家長溝通交流,增進情感,鼓勵孩子和父母互相分享各自的生活故事,培養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自治區關工委還將繼續聯系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不斷擴大留守兒童之家規模、充實其內容,營造關心、愛護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共同編織一張關愛網,使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共同成長。
(四)加強關愛服務
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要充分利用“四點半學校”、“集善之家”、“周末小課桌”、“校外教育輔導站”、“心理咨詢室”等開展教育、咨詢,加強服務。多做有益關愛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如在“六一”兒童節進行慰問、舉辦活動,在“中秋”節舉辦“我們是親人”活動等。同時,做好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向不同年齡階段家長、不同類型家庭,圍繞留守兒童健康狀況監測、生活習慣養成、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開展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
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與體育、藝術、社會實踐等活動,緩解其孤獨情緒,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關注和了解留守兒童思想動向,主動回應留守兒童心理訴求,加強情感溝通交流,努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溫暖的缺失。對學習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激發其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加強留守兒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其對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三熱愛主題教育”體會更深,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鼓勵他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奮進、學會自信自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加強留守兒童的法制安全教育。深入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開展法制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制意識,及早發現和糾正個別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預防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現象發生。提高留守兒童的防范意識,增強留守兒童自救自護、應急避險能力,預防溺水、煤氣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對留守兒童的傷害。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切實維護學校周邊秩序,保障留守兒童人身安全。
開展幫扶結對活動。掌握留守兒童信息,對特殊困難留守兒童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創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建立“代理家長”等方式結對機制,協助學校加強留守兒童教育,努力化解留守兒童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開展幫扶結對活動,動員“五老”和教師以志愿服務方式關愛留守兒童,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家庭一段時間缺失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明確部門職責。關愛留守兒童需要多部門共同努力、齊抓共管,要明確、落實各部門單位的責任,各盡所能、形成合力。
(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注重精神關懷。留守兒童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有家庭親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撫慰對他們來說更是彌足珍貴。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性,建立農村寄宿式學校,通過各種途徑,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由學校在本校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和志愿者與留守學生談心、交流,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機制。要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對留守兒童進行幫助。可以動員一些老教師、老黨員、老干部等來當孩子們的義務輔導員,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行為準則。
(四)促進監護人家庭教育觀念轉變。學校要多與留守兒童監護人溝通,促進其觀念轉換,重視關愛留守兒童,保證定期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和全面了解子女的情況。通過這些行動,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www.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